三、南毗國(第2/3頁)

元代文獻對判明元代南毗的地望有重要意義。《大德南海志》有入貢番舶表,其中包括“南毗馬八兒國”,即把南毗與馬八兒聯在一起並提。這使人們聯想起上引《諸蕃志》中所提到的南毗國的都城“蔑阿抹”,此名似為Ma’abar之譯音。(注:此比定參見陳連慶:《〈大德南海志〉所見西域南海諸國考實》,載《文史》,第27輯,見第157頁。)如果將“蔑阿抹”與馬八兒的勘同不誤,則這是我們所見的最早將南毗與馬八兒掛鉤的史料。同時《南海志》還列出了“南毗馬八兒國”的屬國,計有:

細藍。古之師子國,舊譯錫蘭,即今之斯裏蘭卡。此國在《諸蕃志》中已列為南毗屬國,見上。

伽一。《元史·馬八兒傳》記載,當元廷使臣楊庭璧抵達馬八兒時,馬八兒正聚兵於加一之地,欲與俱藍交戰。加一即此咖一,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寫作Cail,《鄭和航海圖》中此地標作翼城。其今地位於印度半島南端之Tuticorin。

忽裏法丹。陳連慶認為,很可能是印度半島東岸之Musulipatam。(注:見陳連慶,《〈大德南海志〉所見西域南海諸國考實》。)南毗馬八兒的屬國還有差裏野括(注:《南海志》所列故臨屬國中有“差裏也”,應即此地。)、撥的侄和古打林,均待研究。

另一份有關南毗與馬八兒關系的重要史料是《閩泉州吳興分派卿田尤氏族譜》,其中記載道“元鎮國將軍加九錫,充馬八兒國宣撫使尤永賢公(……)”於至元十三年歸世祖,授虎符招威將軍,管軍萬戶(……)十七年入覲(……)授占城、馬八兒國宣撫使(……)奉旨招諭,蓋南毗也。航海逾年,始至馬八兒國,宣上威德,國人風從而靡”。(注:這段重要的史料見於楊欽章所撰《元代泉州與南印度關系新證》,載《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見第200頁。)《族譜》中明確記載,南毗就是馬八兒。這位尤永賢奉使時間恰在元滅宋之後,很可能就在楊庭璧首次出使的前後,甚至可能是楊庭璧使團中的一員。

明代有關南毗國的資料主要是鄭和航海的資料,這些材料被反復抄錄。(注:引述南毗資料的明代文獻粗略統計有:黃省曾:《西洋番國志》;馬歡:《瀛涯勝覽》;羅日炯:《鹹賓錄》;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楊一葵:《裔乘》;茅瑞征:《皇明象胥錄》;查繼佐:《罪惟錄》;鄭曉:《皇明四夷考》;《海國廣記》;及《明史》卷326等。)在明代史料中,“南毗”皆指柯枝和古裏的統治階級而言。例如在鞏珍的《西洋番國志》中,作者在描述柯枝國時說,其“國人有五等。一等名南毗,與王同類,中有剃頭掛線在頸者最為貴族。二等回回人。三等名哲地,乃是國中財主。四等名革令,專為牙保。五等名木瓜,最卑賤。木瓜居住俱在海濱,屋檐不得過三尺。著衣上不過臍,下不過膝。路遇南毗、哲地,皆俯伏,候過乃起”。同書在記載古裏國時又說“其國亦有五等,名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王南毗人,其頭目皆回回人。雲先王嘗與回回言:‘誓不食牛則不食豬。’至今尚然。王信佛教,敬象及牛”。(注:《西洋番國志》,向達校注本,中華書局,1982年,第25—26頁。)

綜上所述,南毗與馬八兒的關系似可這樣概括:在宋末以前的某一個時候,南毗的勢力曾達到相當大的範圍,包括今印度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和今斯裏蘭卡。反映在史料中就是《諸蕃志》中所列出的那些屬國。但至宋末元初,南毗的國勢大為衰落,其統治地域大致就是馬八兒,屬國包括今斯裏蘭卡等地。

筆者認為,南毗作為族名的譯音,其起首鼻唇音N-很可能譯寫的是齒音D-。例如唐代摩尼教經卷中以漢字“訥”(*nuet)譯寫中古波斯語和粟特語的名稱dol。而摩尼教經dewan(《律藏經》、《藥藏經》)被音譯為“泥萬”或“寧萬”。這種譯音規律在晚出的文獻中亦可見到。例如明代《東西洋考》中提到的南洋的封號“哪督”顯系馬來語Datuk的音譯。同書還把今菲律賓棉蘭老島北部的Dapitan音寫為“呐嗶啴”。

由此筆者設想,“南毗”很可能源於南部印度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Dravida)這個名稱。其勘同似可按如下思路推想:Nanbi(南毗,今普通話讀音)<Nambi(元代漢語官話讀音)<Dravida(達羅毗荼)。

20世紀30年代以來,泉州曾多次發現元代濕婆教石雕遺物,總共200余方。近年來屢有新發現。1984年底,學者們在泉州通淮門城墻約兩裏處發現一方濕婆教石刻。該石呈長方形,體積為47×57×22厘米,石質為輝綠巖。其主體部分刻城屋形方龕,龕頂正中為一鐘形紋飾,屋脊頂層飾有獅子頭像,屋宇下左右各刻有一根多層相疊的蓮花柱,龕內正中雕刻著一塔狀磨盤,承托在盛開的蓮花之上。其左右各有一神像,頭戴寶冠、頸項上飾念珠,腕上套有鐲環,以同樣姿式坐在蓮座上。這裏的神像應為印度教破壞之神濕婆(Siva)或其追隨者,而龕內的塔狀磨盤則應為濕婆最基本的化身林加。濕婆教認為在破壞之後必然要創造,濕婆雖然是破壞之神,也有創造能力。林加,即男根是其象征。此石刻屬於濕婆教建築外觀飾物,常嵌在內殿的層樓頂上。50年代初期吳文良曾收集類似的龕狀石。(注:《泉州宗教石刻》,圖111—114。)濕婆教的神像在泉州一帶發現得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