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洋(第3/3頁)

(二)“西洋第三港”

《島夷志略》“蘇祿”條在介紹各種珍珠時說,有“出於西洋之第三港”,同段另一處又徑稱“第三港”。“第三港”條中,汪大淵又提到:“第三港古號馬淵,今名新港,口岸分南北,民結屋而居。田土、氣候、風俗、男女與八丹同。去此港八十余裏,洋名大朗,蚌珠海內最富。”作者還詳述了當地采取珍珠的過程。(注:汪大淵:《島夷志略》,蘇繼庼校注本《島夷志略校釋》,第178、287頁。)第三港的珍珠不但運銷海外,也販至印度南部其他港轉口。在同書“沙裏八丹”條中,汪大淵即提到,“地產八丹布”,“珍珠由第三港來”。

此“第三港”名稱的來歷,蘇繼庼認為“乃以其位於蒂魯欽杜爾(Tiruchendur)與卡亞帕塔納姆(Kayalpatanam)二港之北,順次為第三,故有第三港之名”。清末民初沈曾植曾認為它的古名“馬淵”與《海錄》之“馬英”有關,當位於印度西南之地。蘇繼庼認為當為銅葉河下遊加一港外淤岸之新港“奔顏加一”(Punnei-Kayal)。蘇氏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島夷志略》“西洋第三港”條中有關采珠的記載,與《馬可波羅遊記》所述在馬八兒附近采珠恰恰相吻,並認為自古錫蘭以海珠為名產,當出於此附近。蘇繼庼進而考定,“印度半島南端有銅葉河(Tamraparni)注入馬納爾灣中”,希臘人已稱為“真珠大市場”。其下遊有“加一”港口,為泰米爾語“水道”之義。此“第三港”與“新港”及《元史·馬八兒傳》中之“新村馬頭”皆為其地。至於距“第三港”八十裏之“大朗洋”,蘇氏認為當為銅葉河梵名Tambraparni的音譯,其地即馬納爾灣之珠池。(注:同上書,第288—290頁,見注釋。)由此觀之,“第三港”為馬八兒重要港中,盛產珍珠。

(三)西洋人

《島夷志略》“舊港”條提到當地土地肥美,或雲“一季種榖,三年生金,言其榖變為金也”。後來“西洋人聞其田美,每乘舟取田內之骨,發歸彼田為之脈而種榖”,因此“舊港之田不復生金”。(注:汪大淵:《島夷志略》,蘇繼庼校注本《島夷志略校釋》,第187頁。)泛舟至舊港取土的當為馬八兒人或俱藍人。

(四)西洋國

元末明初周致中曾著有《異域志》,書中提到一個“西洋國”,說“在西南海中,地產珊瑚、寶石等物”。同書在“虎六母思”(忽魯謨斯)條中又說,“其國地西南海中。回紇之國。其地至熱,出番布珍寶,與西洋國頗同。”(注: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年,第23頁。)同書“黑暗國”條述曰“地產犀牛,與回鶻同,即南海中回回也,未嘗入中國,其俗皆與西洋同”。(注:同上書,第30頁。)這裏所提到的“西洋國”,校注者陸峻嶺認為就是“古裏”,即元代之俱藍。此說乃本於《島夷志略》。如前所述,元代的“西洋國”應當指不阿裏的祖國馬八兒(注:參見拙文《“東洋”與“西洋”的由來》,見本書第13頁。)、俱藍(古裏)和南印度。

元以後“西洋”的概念繼續為中國人襲用,但其意義與元代相較有了一些區別,其地理範圍各書記載也不一致。《東西洋考》中的“西洋”,約相當於宋元時代的“小西洋”的概念。而宋元時代南印度的漢名“西洋”在鄭和時代被稱為“西洋鎖裏”。元代“西洋”兼指古裏或印度南部其他地方的意義在明清兩代繼續使用。如鞏珍《西洋番國志》在“古裏國”條中說:“古裏國,此西洋之大國也”。(注:向達校注本,中華書局,1981年,第27頁。)此外“西洋”在明代又兼指印度和印度以西地域,這一點廣為人知,此處不贅。

“西洋”的稱呼一直沿用到清代。清康熙時水師將領陳倫炯把印度稱為“小西洋”。(注:李長傅校注、陳代光整理:《〈海國聞見錄〉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1—62頁。)

《大清會典》多次提到康熙年中“西洋國”的入貢,並說“西洋國在西洋海中”。這裏的“西洋國”仍然是指印度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