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土生海外地名(第2/4頁)

五代、宋是中國海外地理學飛躍發展的時代。周去非除了借用穆斯林科學中的以西亞為中心地理命名體系,使用“東大食海”和“西大食海”以表示西北印度洋和地中海,並沿用唐代產生的“西南海”以重復表示北印度洋以外,還提到了一系列新地理名稱,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不同的水域。例如用“東大洋海”的名稱指今印尼爪哇以東的大洋,即西太平洋;用“南大洋海”的概念表示三佛齊以南的大洋,即今之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水域。今孟加拉灣,在宋代則被稱為“細蘭海”,得名於“細蘭國”,即今之斯裏蘭卡。而元代以後,又進一步把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與斯裏蘭卡之間的南孟加拉灣稱為“喃巫哩洋”。這些都是前代未聞之事。

(二)東洋與西洋

五代、宋時航海地理學的另一個重大進步是產生了“東洋”和“西洋”的觀念。明代張燮所著《東西洋考》“文萊”條中提到,文萊為“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這一記載成為許多學者研究“東洋”與“西洋”的地理劃分的依據。“東洋”與“西洋”的地理範圍的確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點給研究者們增加了許多困難,但單從地名考訂上下功夫,很難解釋清這個問題。這裏我們先從理清明以前史料中有關東洋與西洋的記載著手。

“西洋”的名稱初見於五代。據《西山雜志》記載,泉州蒲氏家族成員蒲有良五代時“之占城,司西洋轉運使”,宋末其族人蒲甲又“司占城西洋之轉運使”。(注:蔡永蒹:《西山雜志》卷一,蒲厝條,抄本,福建晉江縣圖書館藏;此據莊為磯:《泉州宋船為蒲家私船考》,載《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見第347頁。)足見“西洋”的地理概念在宋代一直為人所沿用。

古代中國猶太人最集中的地方是開封。開封猶太寺院中曾有四通碑文,其中最早的鐫刻於明弘治二年。碑文中說,開封的猶太人因“進貢西洋布於宋”,宋帝下旨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他們於是在開封定居下來。猶太人因進貢“西洋布”來到宋朝,說明宋代“西洋”的概念已使用很廣。

除了“西洋”之外,宋元時代還有“小西洋”的地理概念。這個名稱見於元人陳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志》文說,“單馬令國管小西洋:日啰亭、達剌希、崧古啰、淩牙蘇家、沙裏、佛啰安、吉蘭丹、晏頭、丁伽蘆、迫嘉、朋亨、口蘭丹”;“三佛齊國管小西洋:龍牙山、龍牙門、便塾、欖邦、棚加、不理東、監篦、啞魯、亭停、不剌、無思忻、深沒陀羅、南無裏、不斯麻、細蘭、沒裏琶都、賓撮”諸地。所謂“小西洋”很近於《西山雜志》所提到的五代、宋時泉州蒲氏家族所經營的“占城西洋轉運使”中所提到的“西洋”,大體上指今馬來半島和印尼蘇門答臘周圍海域,略小於明代《東西洋考》中的“西洋”。提到“小西洋”的《大德南海志》成書上距宋亡不過20余年光景,所以“小西洋”很可能也是宋時遺留下來的舊名。

宋元時代“西洋”的概念已經廣為使用。從現在文獻資料看,宋元時代的“西洋”與五代時的“西洋”名稱雖同,但地理範圍有很大變化。元劉敏中所著《中庵集》之《不阿裏神道碑銘》提到不阿裏的遠祖從西域的“哈剌哈底”徙居“西洋”,後來在那裏定居下來。比較《元史·馬八兒傳》可知,所謂“西洋”國就是位於今印度東南岸海的馬八兒國(Ma‘abar)。(注:參見陳高華:《印度馬八兒王子孛哈裏來華新考》,載《南開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不阿裏在元世祖時曾任馬八兒國宰相,多次接待過元朝過往使臣。由此可見其祖先移居“西洋”事在宋代。

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也多處提到“西洋”,如:“蘇祿”條中提到“西洋之第三港”(注:汪大淵:《島夷志略》,蘇繼庼校注本《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第178頁,並見287頁。);“舊港”條提到“西洋人”(注:同上書,第187頁。);“龍牙門”條和“北溜”條提到“舶往西洋”(注:汪大淵:《島夷志略》,蘇繼庼校注本《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第214、264頁。);“昆侖”條提到“舶泛西洋”(注:同上書,第218頁。);“大八丹”條稱其“國居西洋之後”(注:同上書,第280頁。);“萬裏石塘”條兩次提到“至西洋”(注:同上書,第318頁。);“大烏爹”條分別提到“界西洋之中峰”和“西洋諸番國”(注:同上書,第339頁。);“天堂”條說“西洋亦有路通”(注:同上書,第352頁。);“甘埋裏”條說“商販於西洋互易”等。(注:同上書,第364頁。)所有這些“西洋”應當都是指馬八兒及其周圍地區。《島夷志略》中還多處提到“西洋布”或“西洋絲布”(注:同上書,“無枝拔”條,第38頁;“淡邈”條,第133頁;“古裏地悶”條,第209頁;“須文答剌”條,第240頁。),這種“西洋布”與《真臘風土記》中所記“來自西洋”的布(注: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夏鼐校注本《真臘風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1年,第76頁。),應當都是馬八兒一帶出產的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