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地名的外國坐標系統(第3/3頁)

若將穆斯林地理圖志中愛德利奚的Bahr al-Muslim al-Gharbi即“西穆斯林海”、《世界境域志》及烏馬裏書中的Bahr al-Gharbi即“西海”,與周去非的記載相對照,可推知周去非從大食海商口中聽說的,很可能是Bahr al-Muslim al-Gharbi即“西穆斯林海”這個名字。換而言之,“西大食海”當系Bahr al-Muslim al-Gharbi即“西穆斯林海”的漢譯。阿拉伯地理文獻中還有“木蘭皮海”(Bahr al-Maghrib)或“蘆眉海”(“拜占廷海”,Bahr al-Rum)(注:《伊斯蘭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lslam,E.J.Brill,New Edition),第1冊,第933—936頁。),均指地中海。

周去非的“東大食海”亦可能有西域圖籍的背景。若查檢穆斯林地志中有關印度洋的記載,可發現《世界境域志》描述過一個名曰“大海”(Bahr al-’Azam)的大洋,說它與中國相通,有五個海灣:

第一個海灣起始於阿比西尼亞,面對蘇丹,向西伸延,稱為“撥拔力”(Barbari)灣。按,此即今之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相接處之亞丁灣。

第二個海灣與第一個海灣相連,向北方伸延,直至埃及之境,越來越窄,北頭最窄處僅一海裏寬,稱為“阿拉伯灣”。按,此海即今之紅海。

第三個海灣起始於法爾斯(Fars)海岸,向西北延伸。阿拉伯之地均位於此海與上述之“阿拉伯灣”之間。按,此海即今之波斯灣。

第四個海灣稱為“波斯”(Pars)海,起始於波斯之邊界,彼處很窄,延伸到忻都邊界。按,此海應即今之阿曼灣。

第五個海灣稱始於印度斯坦國邊界,向北方伸延,成為一個海灣,稱為“忻都”灣。按,此海似應為今之孟加拉灣。(注:《世界境域志》米諾爾斯基英譯本,譯文第52—53,179—180頁注3。)

波斯無名氏作者所提到的這個“大海”,除了其中第四個海灣以外,其整個地理範圍應當大致與周去非的“東大食海”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