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太史公說:我讀朝廷考核和選用學官的法規,讀到廣泛勉勵學官成長的道路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而嘆惜。說:唉!周朝王室衰敗而《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幽王、周厲王統治衰頹而禮崩樂壞,諸侯放縱橫行,政令由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憂傷王道廢弛而邪道興起,於是論定編次《詩》《書》,修訂興起禮樂。他到齊國聽《韶》樂,沉迷其中,三個月品嘗不出肉的美味。他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端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有條不紊。世道因為混亂汙濁,沒有人起用他,所以孔子向七十多個國君求官都沒有得到知遇,他說:“如果有任用我的,一年就足夠了。”魯國西郊有人獵獲了麒麟,孔子說:“我的思想不能實現了。”因而他借助魯國的歷史記錄撰寫《春秋》,來代表天子的王法。因為文辭精深而意義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從孔子去世後,他的七十多名弟子四散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交結和教育士大夫,有的則隱居不出現。所以子路在衛國,子張在陳國,澹台子羽在楚國,子夏在西河,子貢在齊國一直到死。像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矨一輩人,都曾受教於子夏等人,成為諸侯國君的老師。這時只有魏文侯愛好儒學。後來儒學漸漸衰落一直到秦始皇時代。在戰國時期天下人一起爭戰,儒學已經受到排擠了,但在齊、魯一帶,學習研究它的人卻獨自不放棄。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孔子的事業並使之發揚光大,憑著學說在當代顯揚名聲。

到了秦朝末年,焚毀《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這時開始殘缺。陳涉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攜帶著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歸附陳王。於是孔甲當了陳涉的博士,最後和陳涉一同死了。陳涉興起自平民,驅使一群烏合的戍守邊境的士兵,一個月內就在楚地稱了王,不夠半年就竟又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可是士大夫卻背著孔子的禮器去委身歸順作他的臣下,為什麽呢?因為秦朝焚毀他們的書籍,積下仇怨而借助於陳王來發泄憤懣。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領軍隊包圍魯國,魯國中的儒生還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歌聲樂聲不斷,難道不是聖人遺留的風範,喜歡禮樂的國家嗎?所以孔子出遊在陳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鄉裏的年輕人志向高遠,文采斐然可觀,不知道怎樣去教導他們。”齊魯一帶對於文化禮儀,從古以來就這樣,這是他們的天性。所以漢朝建立,然後儒生們才能開始研究他們的經術,講授演習起大射和鄉飲的禮儀。叔孫通制定漢庭禮儀後,因而做了太常官,那些和他一起制定禮儀的儒生弟子們,都成了朝廷首先錄用的對象,於是人們感慨地說儒學開始興起了。但這時還有戰爭,還在平定全國,也沒有時間顧及興辦學校的事。孝惠帝、呂後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靠武力起家的功臣。孝文帝時,稍微征用了儒生,但是孝文帝本來就喜歡刑名學說。到了孝景帝時,不任用儒生,而且竇太後又喜歡道家黃、老思想,因此那些博士空有官位以備顧問,沒有晉升的。

到了當今皇上即位,趙綰、王臧等人懂得儒學,而皇上也傾向儒學,於是征召方正賢良文學的士人。從這以後,講《詩》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的有轅固生,在燕的有韓太傅。宣講《尚書》有濟南人伏生,宣講《禮》的有魯地高堂生。宣講《易》的有菑川的田生。宣講《春秋》在齊地、魯地出於胡毋生,在趙地出於董仲舒。到了竇太後逝世,武安侯田羛任丞相,罷黜黃、老、刑名等百家的學說,延請文學儒生幾百人為官,而公孫弘由於精通《春秋》而從平民升為皇帝身邊的三公,封為平津侯。天下的學者像風吹一邊倒一樣傾向儒學。

公孫弘當了學官,擔心儒道滯結不通暢,於是奏請皇上說:“丞相和禦史大夫說:詔書說:‘聽說用禮來引導人民,用樂來教化人民。婚姻,是夫婦的倫常大道。現在禮樂廢壞,朕很憂慮。所以普遍地延請天下品行端正、見識廣博的人士,都到朝廷上來做官。應當命令禮官勤奮學習,宣講議論廣博見聞,崇尚禮儀,作為天下的表率。太常提議,給博士配備弟子,振興民間的教育,來開拓培養賢才的道路。’我謹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議說:聽說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鄉村有教育,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勸勉人們為善,讓他們在朝廷上顯揚名聲;懲戒作惡的人,給他們施加刑罰。所以政教風化的推行,建立好的榜樣從京師開始,從內到外。如今陛下昭明最高的德行,發出日月的光輝,與天地相配,推本人倫關系,勸勉學習,研習禮儀,崇尚教化,獎勵賢才,來風教四面八方的人民,作為太平盛世的本源。古代政治教化沒能普遍,禮制不完備,請求利用原有的學官來振興。替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太常選擇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的人,充當博士弟子。各郡、各國、各縣、各道、各邑有愛好經學、尊敬長輩、上級,嚴守政教,友愛鄉裏,出入言行都不違背所學的人,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上報所屬郡太守和王國相,郡太守、王國相謹慎考察認為可以的人,應當和上計吏一同到太常那裏,可以像弟子一樣參加學習。一年後都要考試,能精通一門經書以上的,可以補充文學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績名列前茅的可以擔任郎中,太常造冊上奏。如果有才能特別優秀的,就把名字上報。那些不認真學習或者才能低下以及不能通曉一種經書的,就開除他,而懲罰那些舉薦他們的不稱職的官吏。臣認真地推敲詔書法令下達的目的,在於明辨天道和人道的關系,貫通古今的道理,文辭雅正,教誨之辭含義深刻豐富,恩澤十分優厚。下級官吏見識淺薄,不能深究宣傳,無法明白地曉諭天下。現在要首先選拔研究禮制的人才,其次是選拔研究歷史典籍的人才,用懂文學禮義的人做官,提升被壓抑的人才。請挑選那些俸祿比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挑選比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優先選用熟知經書能大量講誦的人,如果人數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作為缺額充數。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可行。”從這以後,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了很多文質彬彬的經學儒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