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第2/2頁)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王,功業建立以後不廢棄,所以留名青史;有遠見的士人,名聲取得以後不敗壞,所以傳揚後代。像先王報仇雪恨,平定了擁有萬輛戰車的強國,沒收了八百年的積蓄,到了他長辭群臣的時候,遺留的政教沒有衰敗,執掌政權、擔任職事的臣子,修明法令,安撫王孫,恩澤推廣到普通百姓,這種功勛,都可以教育後代。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終局。從前伍子胥的進諫被吳王闔閭采納,因而吳王遠征到郢都;吳王夫差不以他的進諫為是,賜給他皮袋自殺,讓他的屍體漂浮到江裏。吳王夫差不醒悟他先前的意見可以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而不後悔;伍子胥不能預見不同君主有不同器量,因此直到沉江之後陰魂還不散。避免身死,建立功勛,來證明先王的功業,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的議論,敗壞先王的名譽,是我最害怕的事。面臨不可估量的罪過,還用僥幸的心理謀求利益,這是按理不敢去做的事。我聽說古時候的君子,斷交以後彼此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以後,不為自己的名聲辯白。我盡管不才,但也多次向君子領教過了。我擔心侍從的人討您親近的說辭,不體察親疏遠近的行動,所以大膽呈上書信讓您知道這件事,希望大王留意這些。

從此燕王又用樂毅的兒子樂間作昌國君;而樂毅來來往往重新和燕國通好,燕、趙兩國都用樂毅作客卿。樂毅死在趙國。

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姬喜采用他的相國栗腹的計策,想攻打趙國,就詢問昌國君樂間。樂間說:“趙國是西面迎戰的國家,趙國的人民熟悉軍事,進攻它是不行的。”燕王不聽從,就進攻趙國。趙國派遣廉頗迎擊燕軍,在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間的同宗。當時樂間投奔趙國,趙國就圍攻燕國。燕國大量割讓土地來跟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離去。

燕王後悔沒有采用樂間的意見,樂間已經在趙國,就送信給樂間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受重用,他不懈地犯顏直諫,來希望紂王聽從;商容不得志,身受大辱,來希望紂王能改變。等到民心渙散,監獄裏的犯人自我逃出的時候,然後箕子、商容二位隱退。所以商紂王背負兇狠、殘暴的包袱,箕子、商容二位不失忠誠、賢聖的美名。為什麽呢?他們已經竭盡了人臣的憂患了。現在我雖然愚鈍,但不像紂王那樣兇暴;燕國人民雖然混亂,但不像殷朝人民那樣厲害。家庭內部有紛爭,互相都不全部告訴鄰居。這兩方面,我認為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樂間、樂乘怨恨燕國不聽從他們的計謀,兩人終於居留在趙國。趙國賜封樂乘為武襄君。第二年,樂乘、廉頗替趙國圍攻燕國,燕國用厚重的禮物求和,趙軍才解圍。五年以後,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跑,廉頗逃亡到魏國。這以後十六年,秦國滅亡了趙國。

從此二十多年以後,漢高帝經過趙國,問道:“樂毅有後代嗎?”有人回答:“有個樂叔。”漢高帝把樂卿縣賜封給樂叔,封號叫華成君。華成君是樂毅的孫子。樂氏的家族有樂瑕公、樂臣公,當趙國快要被秦國滅亡的時候,他們逃亡到齊國的高密縣。樂臣公善於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名聲顯揚傳聞於齊國,被稱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回復燕惠王的信時,沒有不放下信來嘆泣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知道河上丈人出生何處。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在齊國高密縣、膠西一帶授徒,是曹參相國的老師。

(以上陳煥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