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佟生口述(第4/7頁)

邢:然後你們就不和大姨來往,因為她是地主?

王:對,那會兒不是講階級鬥爭嘛,不敢來往太近,來往太近就出麻煩了。

邢:你這些姨都沒在北京定居?

王:對,都在那邊。我姥爺還有一兒子,就是我舅舅,屬於他二房生的。他原來好像一直在十九軍當兵,就國民黨時候。北平解放以後到(一九)五幾年,他回老家了。從小他就好吃懶做啊,他沒有任何生活來源,也不會種地,什麽都不會,就今兒倒騰點兒油,明兒倒騰點兒糧食,1959年好像是,最緊張的時候,他好像是倒騰油,當地老百姓看不慣,生生把他打死了。

定:天哪,還有這事兒!

王:(笑)啊,侃就這麽一個兒子。我姥爺是1885年出生,到1956年死的。一輩子隱姓埋名,所以現在張家的族譜就跟原來1937年6月份的族譜都不對。

定:就是缺你姥爺?

王:它不是缺,它是有名沒孩子,生的全是閨女,就我舅舅這麽一個男孩。

定:侃為什麽要隱姓埋名?

王:因為快民國了。張之洞死的時候不是被氣死的嘛,主要原因就是黃興在日本有同盟會,講話在報紙上登,說我們革命黨人要感謝張之洞,因為第一張之洞輸出三千多弟子到國外去學習,一半以上全是革命黨人,想推翻清朝政府。張之洞是護著清朝政府的,不能讓它倒台。第二是張之洞建的是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制造槍炮,為咱們革命黨人提供了武器。漢陽造的那槍打清朝政府。說應該給張之洞花一百噸黃金給他鑄一個大的獎牌。張之洞一看,這日本報紙,香港報紙全登了,就氣死了,氣死之前就安排所有的孩子,該上哪兒上哪兒。

3.父親和母親

定:接著一個問題,就是您爺爺和您爸爸是怎麽回事兒?

王:我爺爺他一直在老家。他就不過來。

定:老家在哪兒?

王:現在不是歸山東了麽,東阿。跟南皮特別近嘛,隔著一條河。注186

定:那奶奶和爺爺是在東阿那兒結的婚?

王:對,在老家結的婚。我母親是1913年生人,我父親是1917年生人,我母親比我父親大,我們家都是大媳婦。我父親結婚那會兒十七,那是1934年結的婚。

邢:您姥姥家怎麽就把您母親給您父親了?

王:我們跟張家歷史上就有關系。

邢:您母親結了婚就跟著來圓明園了?

王:沒有,那會兒在老家。先過來後又回去了一陣,我姐姐她們都生在老家。真正過來是1946年。我姐姐她們都來了,我就是在這兒(寒山)生的。

定:您父親哥兒幾個?

王:我父親哥兒仨。父親是老大,老大跟這邊,我兩個叔叔都在河北。就我父親一個人在這兒。我父親是1929年過來的,12歲,正好是民國完了以後。我父親過來的時候先住的掛甲屯那園子。

定:您倆叔叔都沒過來?

王:沒過來。

定:現在也沒過來?

王:現在都死了。

定:那您爸爸為什麽12歲就自己過來呢?

王:就因為我奶奶嘛,她老跟這兒住著,得把自己這長子帶在身邊啊。我奶奶得侍候這林太監啊。把我爸爸叫過來了一塊兒侍候。我爺爺就始終沒過來。

定:那您父親怎麽又不願意在圓明園待著又跑到西苑去了呢?

王:因為我父親這人啊,小時候一直讀書,七八歲就開始讀書了,他上過4年私塾,完了以後不是我奶奶非得給他帶過來嘛,那時候正好從宮裏頭,就是從頤和園裏頭,出來了好多過去的工匠,這些人到外面來開買賣,他們也得維持自己生活啊,就在西苑街那兒有一個鞋鋪。是我太姥爺一看這孩子,就說:“光種地,你能有什麽出息啊。”那時候種地有好多人幫著,我太姥爺說你別種地了,學徒去得了,就跟一個專門做鞋的一個太監,就跟著他學徒,我爸爸16歲學徒,學了3年。後來那太監就把鞋鋪整個交給我爸爸了,我爸爸就在西苑街開一鞋號,他那個鞋號為什麽改叫履祥號啊,祥就是我爸爸的名兒。我爸爸在那兒不是一直做鞋嘛,正好西苑那兒有一個兵營,不是有一個師部在那兒麽,他就負責給部隊修鞋,做鞋。跟那後勤處處長好著呢。做大量的鞋,給部隊,系鞋襻兒的那種鞋。包括1937年盧溝橋事變,還往那邊送鞋哪,推著小車往那兒送去。

定:那你家都在西苑了應該?

王:是,西苑那邊都是親戚了。那是一九二幾年到一九三幾年。後來日本(人)一來了以後,整個這兒都關張了,到1945年、1946年我爸就回來在園子裏種地了。

定:(一九)四幾年回圓明園種地以後,這輩子就一直種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