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趙之平:我這一輩子 (我的幼年時代)初稿(節選)(第3/3頁)

五、我的家世和“外火”一般習俗(片段)

在那封建思想統治時代,姑娘也可以同小子一塊上學,雖然女生最長也就學到15歲為止就必須退學回家,拿起針線活而“待字閨中”,但總算能學點一般文化知識,我認為這是“外火”好的風氣,這在附近各村鎮還沒有先例,那些村鎮對男女間的界限劃分得很嚴的,連兒童也一樣。

六、永刻腦中——可怕的啟蒙老師“老祖兒”(略)

七、我的母校“西門小學”和敬愛的劉永璘老師(略)

八、“外火”的商業區

外火商店在西門外只有少數幾家,有日用糧油肉菜雜幾家和一家典當業(為窮人生活一時過不去可拿些衣物去當換錢度日,他們利息很大,月利三分十個月為滿,解放後即取消)。北門外只有一家豆腐坊和一個小雜鋪,其他大部集中在南門外藍靛廠街。從東到西北二裏多長灣街中,其較大的“德源成”和“德源興”兩家酒雜醬菜業,制出的各種醬菜如柿子椒、甘露、銀苗、黃瓜、青筍、白菜、醬瓜、苤藍等,味美色鮮四遠馳名;門面大、資本厚,據說是立馬關帝廟那夥太監的財東(包括西門的典當業)。“月盛齋”糕點鋪,除售各類應時糕點外還經營一種“印子會”(月餅會),即各住戶主要是“外火”各家,每月指定品種交錢若幹,在所持票據上蓋和分戶賬拼成的鋪印,至年終按品類可取蜜供、月餅。蜜供是用糖和面條上纏紅絲油炸後切成寸余長,再裹蜂蜜疊成分斤數大小的塔狀,拿它在神龕前擺供,當然也為人享受,它甜酥味美可口,堪稱珍品。月餅除中秋制售外,春節亦供應,分紅、白、擺漿。酥皮品種,有大、中、小,也可落成塔狀供神。仁昌絨線鋪即百貨店,又叫洋貨鋪,還售煤油。富太山煙鋪兼營“兌房”,除出售煙葉、湖煙(婦女吸用)、煙絲(水煙)、鼻煙(用煙末加工制成深綠色,由鼻孔吸入,為害極烈,還很講究裝在貴重的鼻煙壺內,據說最好的如王公大臣們吸的鼻煙每個值錢數兩,講究的鼻煙壺成為古玩珍品)。還賣檳榔、豆蔻、素砂等助消化香料,但其主要大利潤收入是“兌房”。該號勾結當地和“外火”官員允許他印制錢票流通市面,票面分一、三、五、十吊;京鈔每十板為一吊,並收兌銀兩折換錢票,可通行西郊大興、宛平兩縣區。富太山錢票我見的是用窄長綿紙木版印上花紋、錢數、鋪印、暗記制成的。如外火器旗餉領到後,直送該號以減去“銀色”為名進行分贓,兌換錢票、銅圓發給旗兵。這條街另外還有紙張、文具、豬羊肉鋪、飯館、茶館、理發澡堂和切面、包子、燒餅、蔬菜等鋪共二十余家,很顯繁榮景象。

……

藍靛廠是北京西郊的中型有名集鎮,構成西北面的小屯、黃莊、長腳灣、南中北塢和船營等十幾個村莊的農產品集散地。尤其為“外火”萬余人的購買力所吸引,隔日一小集,十日一大集,在鎮西岔設有布、席棚數處,農民們拿來禽蛋、魚菜、野味、果品和編織物、小農具等來集叫賣,再把日用品買回去。逢大集日還有大小牲畜市場。

九、城鄉市場的怪現象(略)

附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種種方式

十、當時各類的小商販(略)

十一、當時夏秋食品(略)

十二、當時夜宵食品(略)

十三、當時其他有技術性的流動工販(略)

十四、當時的交通工具和附近幾處名刹古寺(略)

十五、“外火”的節日風光(略)

十六、藍靛廠“過皇會”(略)

十七、我的幼年時代的結束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