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俊民口述

時 間:2016年1月11日

地 點:海澱區上地南路某咖啡館

訪談者:定宜莊、蘇柏玉

[訪談者按]2007年我在勁松為白四先生做訪談時,曾聽他說到當地一句話:“哈一黨,夏一窩,誰家沒有關家多。”意即在架松肅王墳多達數十姓的守墳人中,有姓哈的、姓夏的,但還是數關家的人數最多。此次本書出版,承蒙橘玄雅先生推薦,聯系到了關家後人關俊民先生,與他交談長達四小時有余,這裏先對二位表示由衷的謝忱。注40

關先生的這篇訪談,內容和線索相當豐富,但他畢竟年輕(1968年出生),談話中的很多內容或者來自聽長輩聊天,或者出自自己的閱讀和網絡,又因曾就讀於滿文書院,接受過滿學方面的專業訓練,也有與專業人士交流切磋的機會,但遺憾的是,所述內容很少是他親身的經歷和體驗,而我最初決定將其放入書中,是因為架松一帶,是北京東南郊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僅僅白四一篇口述,還是過於單薄,難以支撐起對這一地區全貌的描述。關先生對架松來歷、與肅王墳的關系以及當地環境的諸多敘說,尤其是有關裏潘家窯和外潘家窯養鴨戶以及自家土地分布情況等的介紹,多少為我們提供了了解這片土地的大環境與背景的機會。至於對歷代肅王墳地的一一介紹,雖然是關先生最感興趣、也曾著力去逐一踏勘、在訪談中也費時最多的內容,我卻只擇其梗概選用了一部分而未全錄。這樣做的原因,是對於這方面的內容,近年來關心和研究者甚眾,先有馮其利先生的專著《清代王爺墳》,現有網上若幹圖片和文章,甚至有眾多熱心人士專門為此建立博客群以切磋討論,我這裏便沒有必要花費篇幅了。

事情本來到此為止,可是當我再次審讀這篇口述稿,並且與關俊民先生在電話中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和確認時,卻發現我忽略了一個十分重大的線索。事實上,這也正是關先生這篇口述中提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內容,那就是,白四也好,關先生也好,關先生每每提到的戴鑫英先生也好,還有他講的歸屬肅王府的眾多人等包括那些名人們,其實並不能簡單地以“守墳人”“墳戶”來一語蔽之。他們都是王府屬員,而清代王府屬下的官員、兵丁、奴仆與太監,各有各的身份,卻是既不同於外八旗官兵,也不同於皇家內務府人丁的另外一個系統中人。

清代王公屬下人丁的情況相當復雜,簡單地說,每個王府的人員配備都是由兩種人構成的。一種是王公府屬之人。清代八旗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歸皇室所有,他們的包衣也便被納入內務府,所以內務府只有鑲黃、正黃和正白三旗,稱內務府上三旗。由王公統領的,稱下五旗,肅親王統領的是鑲白旗,所以他的屬下,應該是歸屬於鑲白旗分。

另一種,則是由內務府派往的官員。清朝對於王府的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有一套按照爵位高低而制定的嚴格而完備的規定,即以親王的王府編制來說,規定設有長史1員,二等護衛6員,三等護衛8員,四五六品典儀各2員,又有管事官實際管理各項具體事務。並設有莊園處、回事處、隨侍處、司房、祠堂、廚房、茶房、花園、馬群頭目、飯房頭目、司庫、匠役頭目、牛群頭目等,不一而足。此外,還設有數目不等的太監,看守園寢的官員,以及看墳種地的佃戶。由於王府的官員中,有些是從內務府派去的,譬如最高級別的長史;也有本來就屬於親王統領旗分的官員與披甲;所以就以肅王府為例,其屬下人丁就有的屬正黃旗(內務府上三旗之一),也有的屬鑲白旗(肅親王統領的旗分)。

由此帶來的問題便是,每個王府屬下,既然都擁有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相應地,也便擁有眾多的人口。而如果說我們對王府建制的介紹和研究還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敘述上的話,對於每個王府屬下所擁有的眾多人口,包括他們的不同身份、等級、人數的討論就幾乎還是空白,更遑論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諸多社會史方面的內容了。事實上,從清代到民國,當外八旗官兵是按旗分駐在內城而且不得離城四十裏,在行動上受到嚴格控制的時候,這些王府屬下的並不在少數的人丁,互相往來、互通婚姻,自成一個小天地,也形成獨具特色的習俗和風格,他們享有的活動天地卻要廣闊得多,他們在內城的王府與郊外的陵寢之間可以而且經常隨意走動。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追尋的人群。關俊民先生的這篇口述,雖然簡短甚至略顯雜亂,但卻是從這裏,為下一步的討論開了一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