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首龜年識古津(第2/17頁)

我這想法也挺奇怪的,越來越覺得一個人就那麽回事,但平常我不願意說這話,人家會說你是不是含沙射影啊,瞧不起別人哪,瞧不起領導哪。

1.我家來北京的原因

定:咱們從頭開始好嗎?我先問問,您是老北京人嗎?

劉:據我祖母說,我們在明朝時候和很多很多人都一樣,是由山西的大樹底下逃難,李自成那時候,明末清初,逃到河北省的河間府,說就剩下一個老祖奶奶,在關帝廟裏生下我們這個老祖宗。後來他就學徒,學徒呢大了他就很好,後來就建立起這個家了。

我們家後來是怎麽個情況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我曾祖父在雲南陸涼縣,那時是陸涼州(今為陸良),好像在衙門裏頭做一個小差事。我的父親是雲南生人,後來我父親大了,我的祖父就到了湖北漢口,有時在武昌,那時候還沒有成立武漢市呢,我祖父在那邊做什麽事我不太清楚,那時候家裏有一個老媽吧,她說我祖父在湖北好像做過縣官,說他審案子,大概是清官,不太貪贓,據說還做過別的事,我就知道他在沙市做過事,後來聽說是在官錢局做一個事情。是國家鑄錢呢還是管錢呢,也鬧不明白。我差不多7歲他死的。那時入民國了。

定:那你們怎麽到北京來的呢?

劉:怎麽來的很有意思。我們就好像是遊牧民族,從南邊往北走,最後走到北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祖母,她娘家也是河北省的老家,據她說她的父親在廣東當過大官,她家裏頭在北京有官邸,有大房子,那地方她還帶我瞧過。她小時候,她父親大概在廣東死了,她跟著她哥哥,就老想回老家,河北省南部。我們不是河間人嘛。從雲南這兒過來了,可老承認說老家是河北的,是河間人。可是一到那兒,河間說沒有我們這一戶,她說幹脆就上北京,因為她父親在北京有房子。其實(那房子)早賣了,我的祖父借的房子在扁擔胡同,就在米市胡同裏頭,據說是梁漱溟父親的房子。梁漱溟的父親叫梁巨川,他忠於清朝,後來是投湖死的。

定:那不就和王國維一樣嗎?

劉:他比王國維死得還早,投到北城一個湖。注67他這房子好像是他的別墅,很小,在南城那兒住的都是文人哪,會館哪。我們住的地方一串有4所房子,都是梁家的。我祖父住中間兩所,有竹子,花兒什麽的。挺好挺好的。

另一個原因,是我父親中了舉人,是最後那科,庚子、辛醜兩科並到一塊兒。我父親叫劉詒孫,跟劉春霖、張伯英這些位,他們都是同年。後來我父親在學部工作,就帶著我母親,我姐姐住在北京。我祖父回來把家給安排了,然後他還在湖北做事。我祖父在湖北,我父親在北京,那時候還沒我呢,我到民國三年不是才生嘛。

定:您父親一直在北京?

劉:不是。民國以後就到南京了。為什麽到南京呢?我本家有個祖母輩的大奶奶,她可以算作是河間籍的人,也是劉家,就是我們家,她是誰呢,她是馮國璋注68的姐姐。這個祖母守寡,也不知怎麽就把我叔叔過繼過去了。馮國璋、段祺瑞不是都跟著袁世凱嘛,我父親就帶著家眷,還有我叔叔,跟著馮國璋到南京做事。我就是在南京生的。

我們在南京住的地方叫三元巷,離夫子廟這邊近,離下關遠,離花牌樓不遠,那房子我印象深極了,說是明朝常遇春的府,叫開平府。注69那房子太好了,我們住後院,前院就是朱家溍的父親家。前院三個大院子,後邊的院子有樓,我叔叔住樓上,我住在樓下……我和朱家溍是世交,中間是江西熊家,住三家都顯得曠得慌。後邊有極大的花園,裏邊有五個大水池子,叫湖。我小時愛吃枇杷,吃蘿蔔絲餅,我最不喜歡吃的就是板鴨,我不喜歡那個味兒。我喜歡吃那裏的煮白果,到大了還想那個。

後來袁世凱失敗了,馮國璋不是做了臨時大總統嗎,我父親就跟著他們一家子回到北京。那時候我3歲多,虛歲4歲,所以我就算北京人了。我就記得還是住在我祖父借的那個梁巨川的房子,這房子就等於給我們住,他們也不要這房子了。其實梁漱溟比我大多了,我始終沒見過這人,可我讀過他的作品。

我父親就在總統府裏頭當秘書,那時候同時有好幾個秘書。他們那些文人會寫對子啦,作詩啦,辦辦公事,寫個應酬信啦。後來馮國璋的總統不是做了一年多就下來了麽,後來又是段祺瑞,又是什麽,最後一個大總統叫徐世昌,他們這些秘書卻不換。徐世昌的總統沒有了,換了吳佩孚、張作霖他們,我父親就出了總統府。

我這個叔叔不是管馮國璋叫舅舅麽,他是日本留學的,他比較方便,後來就在江西、南京跟著孫傳芳他們這些個人,做過一些事情,孫傳芳失敗了,大概他就不做事了,他就到北京來。我叔叔有點錢,他本來跟我們住在一塊兒,後來自己買了房,就不住一塊兒了。我父親沒做過別的什麽事,也不會做什麽事,就和幾個老頭管頤和園,做管理員什麽的,辦公室就在大戲台那個園子的後邊,在那兒待著去吧。園長姓許,比他們大一輩好像是,都管他叫許五太爺。另外三個人,一個人就是我父親,還有兩個,一個姓沈的,叫沈七叔;一個姓張的,叫張七伯。是兩個都行七還是怎麽回事。底下還有很多老太監,做普通的雜務,那時候是1932到1933年。我們家裏一直也沒什麽錢,我上學是我叔父給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