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邊緣

到公元1500年,舊大陸只有狹長的凍土地帶和極地海岸線仍然沒有受到文明生活方式發展的影響。少數馴鹿牧人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生存方式,富有在極地海岸特殊環境生存技巧的愛斯基摩文化,在與地球上更有利地區的人已經取得的成就沒有任何聯系的情況下誕生了。

跨越整個歐亞大陸文明世界南部的地理條件和文化關系則要復雜得多。我們掌握的有關諸如非洲等廣大而多樣地區歷史的信息仍然很不足,現在所知道的是,歷史之謎幾乎與已經解決的謎團一樣多。在相關內容的書籍中,似乎只能對主要的發展線索做出非常假設性的結論。讀者應該意識到,下文許多內容更多地依靠謹慎的猜測,而不是依靠明確的事實。

1500年,非洲贊比西河以南和澳大利亞及其附近的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島等,仍然完全沒有接觸過外部文明。那裏的遊牧民族仍然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就我們所知,類似於人類最早的狩獵者。

東南亞和南太平洋

但是,在這兩大庇護所的北部,處處都已經感受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轉化力量。在印度或中國探險家穿越該地區的河口之前,在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熟悉塊莖作物農業生產、擅長原始航海技術的社會就已經存在了。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公元之初,大規模接受印度文化的現象發生了。大約公元600年後,與印度的聯系減少了,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洋中的印度教徒被穆斯林取代的結果。東南亞各種印度教徒(還有一些佛教徒)的宮廷,因此被迫依靠當地的資源。有時其結果是輝煌的。例如,爪哇變成修建了滿者伯夷(Majapahit)大神廟的印度教帝國中心,而湄公河下遊變成了一個類似國家——高棉帝國的中心,它的雄偉建築是龐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神廟城——吳哥窟。

大約1200年初,兩股外來力量襲擊了東南亞的印度化宮廷文明。泰族部落從北部南下,推翻了高棉帝國,在湄公河流域建立了更好戰、更動蕩的政權。佛教僧侶及時地使泰國皈依了佛教,但是泰國的佛教更多是緬甸、西藏特色的,而不是印度特色的。與此同時,穆斯林的傳播事業也由於我們已經注意到的伊斯蘭共同體內部變化而加強。因此,馬來亞、蘇門答臘、現在的爪哇和遙遠的菲律賓的棉蘭老島都相應地變成了穆斯林政權中心。印度教遲早會在各地消失,除了巴厘島之外,那裏的古老生活方式有些保留到現代。

同樣在這幾個世紀裏,波利尼西亞的航海者正在把他們更高級的蠻族文化帶給太平洋沿岸。他們的文化與東南亞文化至少有松散的聯系。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可能來自亞洲內陸的某個地方,但是只有當做出關鍵的發明允許從挖空的單一圓木而制成的獨木舟在大海中安全地航行後,他們的大遷移才出現。這個關鍵技術突破(大約公元1~6世紀之間),使波利尼西亞人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就散布於太平洋各地——他們的語言與遙遠的新西蘭和夏威夷都有密切淵源關系也證明了這個事實。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非洲也許是人類起源的搖籃,直到現在,這個大陸仍然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區都保留了更多的人種。外表差異很大的民族,如布須曼人、霍屯督人、丁卡人、馬賽人等,完全不見於其他地區。在過去的時代裏,這些民族比他們現在所占領的土地廣大得多,而其他人口特別是班圖語族,曾經只局限於他們現在所占領土地的小部分。非洲現在和過去都一直由幾乎統一的尼格羅人口定居的天真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事實非常復雜而記載卻很少,所以難以輕易地重新追溯。

實際上,撒哈拉沙漠把非洲一分為二。北部沿海被納入了地中海的古典和中世紀歷史,我們在這裏就不再予以關注。但是,從地理上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遠非一致的。剛果熱帶雨林地區的北部、東部和南部都與熱帶稀樹草原——即偶然被樹叢點綴的草地——為鄰。但是東非中部的山脈和大湖泊打斷了熱帶稀樹草原的弧形,所以它不是一個連續的地帶,而是被分成兩大部分:被蜿蜒彎曲的尼日爾河切成兩半的西非,和從非洲大陸東部隆起地帶一直向南延續到好望角的東非。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緣的稀樹草原環繞著以山脈作為屏障的北部。因此,這種小草原把東非和西非兩大主要生產地區聯系起來了。

非洲地理割裂的情況有助於說明古代埃及有限的地理範圍,它的影響顯然難以逾越尼羅河谷地本身,最南也只到達努比亞。在基督教時代,也可能稍微早一點兒,一支重要的印度尼西亞人就被帶入非洲。當時馬達加斯加島被一個從印度尼西亞群島(也許是婆羅洲)航海而來的民族所定居,至今他們語言上最接近的民族仍然居住在婆羅洲。其他印度尼西亞定居地也許曾經存在於東部沿岸。這方面最確切的證據是,大量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塊莖作物和適合熱帶雨林地區種植的作物變成了非洲的主要農作物。新作物對西非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西非的種植者在這時開始滲透到剛果河的廣大熱帶雨林地區,也許正是由於新的印度尼西亞農作物,第一次使這種環境適於農業。故鄉和散居出發點都在西非,距貝寧的拜特(Bight)不遠的班圖語族的最初擴張,可能就取決於他們成功地種植了新的印度尼西亞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