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各大文明之間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的2000年裏,沒有任何一個文明生活中心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在此之前,中東處於領先地位,影響了鄰近地區和鄰近地區的鄰近地區,甚至影響了很遠的地區,因為對其他人來說,中東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顯然優於他們以前所知的生活方式。但是當印度、希臘和中國文明取得獨特的形式時,這些文明創造者面對中東時不再覺得低人一等,與此相應的是,他們對來自異域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漠不關心。在邊緣地區,蠻族現在有幾種不同的文明生活可以選擇,他們經常把一種文明的某些因素與另一種文明中的某些因素混合起來吸收。

到公元前500年,舊大陸興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勢均力敵。此後幾個世紀裏,各個文明內部的發展和變化從未停止。各個文明所占據的土地面積都傾向於擴大。當然,這增加了每個文明中心地區的範圍和種類,減少了文明地區之間的隔絕。盡管有些阻礙,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歐亞大陸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聯系越來越頻繁。這使得一種文化的領袖能夠借鑒或適應其他文明中感興趣的因素。這種跨文化借鑒的確是每個獨立文明創新的主要刺激因素。但是這種借鑒一直是自願的,即興的,從來不是強迫的。

換句話說,舊大陸每個大文明在2000年裏都保持了自主。四大文明之間的關系可以認為是勢均力敵。任何重大動蕩都會影響整個體系的其他部分,但是沒有一種文明取得了從根本上打破四大文明整體平衡的規模或實力。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間的均勢狀態的確經歷一系列震蕩,這些震蕩是這個時期世界歷史的重大標志。首先希臘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發源地之外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正如中國和日本的印度化,中東地區的希臘化最終被證明是表面的、暫時的現象。在這兩個例子中,當地的強烈反對最終導致前輩饑渴地吸收的外來文化因素付諸東流。接著,伊斯蘭教興起,並成功地首先向整個古代中東、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後向印度、東歐、中亞(1000~1453年)擴張,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脅。印度教的印度最終(1565年)喪失了政治獨立。因此,穆斯林統治者與皈依伊斯蘭教的人(主要來自印度低級種姓)聯合起來,限制和壓迫印度教徒,這對印度教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四次動蕩來自西歐,最終顛覆了世界文化的平衡格局。這個過程始於1500年前後,歐洲人的進取心首先打開了美洲的大門,並探索了地球上其他有人居住的海岸線。但是從真正意義上說,直到1850年,西方世界才取得對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的絕對優勢,從而迫使其他非西方社會的領袖們放棄祖先久經考驗的方法,放棄他們傳統的文化獨立,以便通過借鑒西方的技術竭力實現“現代化”。

對現代世界歷史的考察將留給本書第三、第四部分。在第二部分,我們將討論這個中間階段,即每個孤立的文明世界空前絕後地獨立發展的階段,同時稍加考慮其他地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