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第3/4頁)

這就是中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

這也可能是北京當時沒有圓夢的最主要原因。

6

何振梁曾回憶起當時那一夜,自己的內心感受。當薩馬蘭奇宣布獲勝城市是悉尼的時候,他看到了台下北京申奧代表團同志們凝固的表情,他說他當時心裏特別難受。

但他的第一反應,必須是先向身邊的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高斯珀表示祝賀。

大會結束後,他告訴自己絕不能垮,一路上對向他表示安慰的委員們表示感謝。回到代表團駐地,他先向代表團成員介紹了整個投票的經過,然後回到了房間。

回到房間後,他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女兒說她哭著看完了電視轉播的全過程,她難以接受這個結果,說爸爸媽媽多保重,我愛你們。那一刻,何振梁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

申辦結果公布時的中央電視台轉播中心現場

饅頭說

我清楚地記得,1993年9月24日的那個淩晨。

那一夜,才上初中的我,調好鬧鐘,準時把自己鬧醒,打開電視收看最後的申奧投票結果(可見後來我為何畢業就做了體育記者)。

我當時特地撥開窗簾看了看外面:很多家的窗戶都透著亮光。

我也清楚地記得,當薩馬蘭奇用英語念到“北京”的時候,小區裏頓時就響起了鞭炮聲——放鞭炮的人肯定以為,薩馬蘭奇宣布北京贏了。但其實,薩馬蘭奇只是先用英語在介紹參加本次申辦的城市的名字。

當薩馬蘭奇說出最後獲勝的是“悉尼”的時候,我感覺世界一下子就凝固了。當時我就愣在了電視機屏幕前。

真的,當時誰都沒想到。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我們真的是太自信了。當時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為:我們中國人只要能萬眾一心幹一件事,就不可能幹不成!

但1993年的申奧失利,恰恰給國人的那種自信降了溫。從這個角度說,當年的申奧失利,也有積極的一面:讓我們進一步認清了自己,以及當時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從那時起,如何在國際上展示自身形象,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開始被重視起來。

一方面,我們開始認清一點: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崛起或復興的道路上,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異樣目光乃至不公正的對待,關鍵是自己如何面對,以後如何避免。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在我們自己的眼裏是一個樣子,但在別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種樣子——別人的一些批評固然是有失偏頗乃至無中生有,但有一些批評,也值得我們自己自省和重視。

2008年,北京“鳥巢”上空綻放的漫天煙火,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完全有能力奉獻出一屆出色的奧運盛會——那一刻在現場的我,腦海中真的浮現出了當年那個在電視機屏幕前呆若木雞的自己。

24年過去了,時間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征程。

這個征程絕非坦途,甚至荊棘重生,但只要正視自己的弊端,堅定自己的信念,多做實事,少走彎路,我們終會迎來夢想實現的那一天。

道阻且長,但終點可期。

讀者評論

一枚生活:1993年的今天,我大學畢業剛剛去北京工作。家鄉的大嫂的預產期就是這一天,爸爸寫信給我說,如果申奧成功了,就給孩子取名申奧。小侄子平安降生了,我們的申奧卻失敗了。聽到悉尼獲勝那一刻的失望,到今天還記得。當年的小baby今天24歲了。當年給我寫信的爸爸,過兩周也八十大壽了。老爸當了一輩子的老師,喜歡讀歷史題材的書,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我,前些天托國內的朋友幫我買了一本《歷史的溫度》寄給他。兩天前跟家裏視頻,老爸說很喜歡,準備讀完後再讀一遍。

LT:我跟大師年紀差不多,至今還記得那一夜。後來工作後參加培訓,學習溝通這個詞的真正含義,1.我說;2.我說的你懂;3.根據你的反饋不斷調整我說的話。當年的我們一直有點自說自話,集中精力我們想幹什麽就一定能幹成,客觀地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外國人眼中是什麽形象,這個教訓無疑是深刻的,當年對全國人民的打擊也是巨大的,不過重要的是吸取教訓從頭來。8年之後我們成功了,這8年國家做了很多marketing promotion(營銷推廣),在國家層面上,除了展示實力,還有柔性的一面。2008年3月我去法國出差,當時正是火炬傳遞過程中出了好多不好的新聞的時候,西部的幾個省也出了亂子,有法國同事認真地問我關於西藏的問題,可惜當時自己英語不好,真的無法從政治經濟歷史各方面給他們解釋,也深深意識到了,即使拿下主辦權,路也還遠,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太多,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