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第3/3頁)

第二大類是書畫。國民黨當年共帶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件。

肉形石

毛公鼎

蘇軾《寒食帖》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郭熙《早春圖》

第三大類是瓷器。國民黨通過精心打包,共帶走瓷器17934件,件件精品。

第四類是玉器,國民黨共計帶走了1萬多件。

第五類是各類文獻。

這些珍品,連同69.6萬件藏品一起,被陳列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見證歷史,供人觀瞻。

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

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戰國玉螭紋觿

明《永樂大典》

饅頭說

先回答一個不少讀者心裏其實都想問的問題:那些留在大陸的故宮文物,乃至故宮本身,後來安然無恙否?

1966年8月,中國開始刮起“破四舊”風,周恩來隨即做出關閉故宮的決定,並派軍隊駐守。1967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文物的幾點意見》,起到了一定扭轉作用。

所以,十年浩劫期間,故宮所幸只損失了一些附屬物:故宮內城隍廟泥塑神像11個,奉先殿前“焚帛爐”被拆壞。其他都保存無損,甚至連故宮的修復工作,在“文革”期間也沒停止。

“文革”後期,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也分成了兩派,互相鬥來鬥去,但不管怎麽鬥,兩派人都有一個默契:誰也不能損害文物。

再回過頭來看故宮文物那16年的顛沛流離。

在整個過程中,我最佩服的,還是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人,無論是押送的工作人員還是士兵,無論是馬衡還是杭立武,甚至無論是桂永清還是蔣介石。

盡管意識形態有分歧,甚至兵戎相見,但大家對於中華民族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瑰寶,態度都是一致的。

馬衡不肯讓文物出北京故宮,當然有他的道理——以當時國民黨的潰敗之勢和當時台灣這樣的偏遠之地,誰能保證文物運送到那裏不會出問題?

而杭立武堅決主張要把文物運往台灣,也沒有私心——我只想保存好這批寶貝。事實上,那批隨文物去台灣的工作人員,後來很多人都把一生獻給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獻給了文物研究。

所以,大家在保護文物這一出發點上,其實都是一致的。

也正是基於此,我個人以為,既然歷史原因造成現在兩岸“兩個故宮”的局面,那就泰然視之:

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價之寶,放在哪裏,都是被中華兒女妥善保管,都是供世人瞻仰。而且,海峽對岸的那個“故宮”,還能每天提醒那裏的同胞,我們的淵源在哪裏,根在哪裏。

一直研究故宮的日本記者野島剛,曾向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同時問過一個問題:“兩岸統一之前,兩個‘故宮’統一的日子是否會先到來?”

對岸的周功鑫院長表示,“故宮”的收藏品對台灣民眾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的回答是:“讓歷史來決定。”

我個人更欣賞鄭院長的回答。

哪怕分散各地,但真正的故宮永遠只有一個。

就讓歷史來決定吧。

讀者評論

Lillian:放台灣也比流失海外強,不論如何,東西還是在自己人手裏。這幾年在歐美居住期間走訪了大大小小近百家博物館,每每看到流失文物都是泣不成聲,那心情真是糟糕透了。知名的博物館就不說了。給歐洲或要去歐洲旅行的饅頭粉推薦:巴黎集美博物館(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館藏極其全面,精品程度高於國內大部分館藏,特別推薦千佛洞、敦煌文物),巴黎的塞努齊博物館(青銅器全面),巴黎楓丹白露宮(有英法聯軍侵華時圓明園被搶的七車文物),科隆東亞美術館(書畫),柏林亞洲藝術館(石像),日內瓦鮑爾博物館(玉器精妙,特別推薦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目前已知存世的大概只有20只,2014年香港拍出一只2.8億元天價),蘇黎世利特博格博物館(魏晉、唐、遼時期文物較出彩),羅馬國立東方藝術館(石窟)……

李想: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也分成了兩派,互相鬥來鬥去,但不管怎麽鬥,兩派人都有一個默契:誰也不能損害文物。這句話讓我想起來之前樊錦詩院長講當時敦煌的狀況,敦煌研究院分成十幾個派系,但是在保護文物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