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第2/3頁)

3

1936年,在上海的這些故宮文物都被運送到了南京,但還沒過多久,“七七事變”爆發了。

1937年,國民政府已做出了遷都重慶的決定,留在南京的這些文物,也隨即踏上了二次遷移的征程。

當時的遷移,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南京—漢口—長沙—貴陽—安順。

第二路:南京—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樂山安古鎮。

第三路:南京—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峨眉。

盡管當時政府也調用了一切可調用的資源,但這次的遷移,依舊是最艱苦的一次。途中,文物的護送隊伍遭遇日軍飛機轟炸,土匪騷擾,汽車故障,道路泥濘等,三條線路均遭受了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在押運人員一路的嚴密甚至拼死保護下,文物基本一件也沒有丟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運送文物的卡車在老百姓的幫助下艱難前行

參與北路(北路是最艱苦的一路)押運的那志良,在經歷了一路上遭遇轟炸、翻車、翻船後發現文物依舊完好無損,於是開始相信有人和他說過的四個字:

古物有靈。

4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些故宮的文物,又從西南大後方陸陸續續重新運回了南京,並準備運回北京故宮。

但不久之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

國民黨軍隊一潰千裏,那些留在南京的故宮文物,再一次面臨遷移。

1948年底,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中的頹勢已無法逆轉,搶運故宮文物的決定又一次做出。

1948年12月21日,一個蕭瑟的冬日,故宮文物的又一次遷徙開始了。

在南京的下關碼頭,海軍司令桂永清手裏已經幾乎無船可調,只能調來一艘國民黨海軍“中鼎號”平底運輸艦。11年前,從南京運往內陸的故宮文物,也是從下關碼頭出發的,而這一次,目的地成了台灣基隆港。

這是國民黨第一次將故宮文物運往台灣,一共運走了320箱。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搭乘的是招商局調派的“海滬輪”。

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典籍,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稱為“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稱為“南三閣”

這一批運載的故宮文物有1680箱,是遷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不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銅器,還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和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共七部,故宮文淵閣所藏是第一部,也是繕寫得最為完整的一部。這批運走的青銅器和瓷器後來成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1949年1月28日,第三批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這次國民黨動用的是“昆侖號”——也就是本文開頭描寫的那一幕。那一次,一共運走972箱。那天最後送上船的四個箱子裏,就有一個故宮稀世珍寶——碧玉屏風。

碧玉屏風在1941年被汪精衛當禮物送給日本天皇,日本投降後又被要求送還了回來

在此之前,解放軍合圍北平在即,當時的民國教育部次長,轉運負責人杭立武著急地想要把故宮的一批精品會同南京的文物,一起運往台灣,但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虛與委蛇,不斷拖延,最後保證了北平故宮的文物沒有被運走一件。

在三批文物被運送之後,當時的李宗仁代總統下令禁止再從故宮運出文物。(1949年10月,國民黨從重慶又空運走了當年留在重慶的38箱文物。)

就這樣,國民黨分三批運往台灣的故宮文物,總計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圖書1334箱,文獻204箱,占當時留在南京的文物的1/4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包括南京在內的散落在各地的故宮文物,都被陸陸續續運回了北京故宮。

馬衡

5

應該說,當初運往台灣的故宮文物,雖然數量遠不及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但畢竟經過精挑細選,裏面還是有很多精品的。

翠玉白菜

除了我們大陸遊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還有下面這些門類的精品。

第一大類是青銅器。民國學者重視金石研究,而“鼎”又被視為國家的象征。國民黨一共帶走了2382件青銅器——要不是後母戊鼎(即原來的司母戊鼎)太大太重,估計也被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