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第3/3頁)

大陸當時運台純金總量在350萬兩左右,外加7000萬美元(按當時市價大概合200萬兩黃金),外加價值7000萬美元的白銀(又是200萬兩黃金),所以總值達到800萬兩黃金。

1960年,在台灣的吳嵩慶(右)和蔣經國

這麽多的黃金運到台灣,確實起到了大作用。

1949年6月15日,俞鴻鈞在台灣受蔣介石指示,以80萬兩黃金為準備金,發行了與“金圓券”沒有任何聯動的新台幣,並以1∶40000兌換舊台幣。

但台灣民眾哪怕聽說了“國民黨從大陸運來大量黃金”的消息,依舊對這個政府缺乏信心。

為此,陳誠讓人在台灣衡陽路的一眾銀樓開辦黃金儲蓄存款,也就是新台幣可以換黃金。老百姓發現去了就真的能換到黃金,心開始穩定下來,市場也開始穩定下來。

當然,雖然國民黨運走了大量黃金,但整個島上的各種開銷,帶過去的60萬大軍的給養,每個月都在消耗大量黃金。到了1950年6月,台灣庫存的黃金只夠再用三個月了。

而就在這個月的25日,一件足以讓蔣介石大呼“天不亡我”的大事發生:朝鮮戰爭爆發。

原本已經準備放棄台灣的美國,迅速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隨後又恢復了為期15年的對台經濟援助。

從大陸帶過去的黃金終於撐住了局面,台灣由此開始踏入經濟的起飛。

饅頭說

我還記得讀小學時候的那一幕:

語文老師在講台上憤憤地說:當初國民黨反動派把大陸的黃金全都運到台灣去了,我們變得一窮二白,他們的經濟卻開始騰飛了。

語文老師說得也對也不對。

不對,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是:

我們當時在沒有任何家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確實很不容易,但後來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也有自己反復折騰的原因;台灣後來經濟確實開始騰飛,但也有他們自己臥薪嘗膽,突破創新的原因。

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如果沒有這批黃金,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幾乎就不可能建立,不等大陸的解放軍打過去,他們自己早就從內部垮了。

而更關鍵的一點是:這批黃金究竟是誰的?

不是蔣介石的,也不是毛澤東的,不是國民黨的,也不是共產黨的。

是屬於老百姓的啊!

鳳凰衛視的電視制作人丁雯靜曾制作紀錄片《黃金秘档》來記錄這段歷史,她發現當時很多台灣健在的當事人,都不願意接受采訪,他們認為,“把屬於全體人民的黃金運到台灣去,他們顧慮留在大陸的親人會被指責”。

國民黨的“立法委員”盧秀燕在2008年“視察”國民黨金庫後說:“黃金運台史,也是那個時代兩岸人民的血淚史。”

文章中提到的負責押運黃金的軍統特工江源的夫人米繩祖一開始也是拒絕采訪,“上海的親戚們知道先生協助蔣介石運黃金,會不諒解”。

而最直接的參與者之一,曾經在上海主導用“金圓券”兌換老百姓黃金的蔣經國,在他的散文集《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裏這樣寫道:“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銅板敲出來都是血,何況是黃金?”

讀者評論

Mr.Zhao:《張靈甫之死》一文談到,湯恩伯其人在孟良崮一役營救張靈甫不力而被撤職,今天又看到其在運送黃金一事中身居要職。既可見戰時人才的稀缺,又側面反映出國民黨統治中的種種缺陷。說到底,蔣介石格局不夠“大”,背後依托的利益集團也是人心不齊、各懷鬼胎,更不用說整個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鉤心鬥角了。

藍色水晶:《北平無戰事》裏,後來方步亭帶頭掏光家底兌換“金圓券”,聯想到後來“金圓券”的崩潰,深刻感受到,這真是掠奪老百姓啊!

[1]指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