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這個人(第2/4頁)

還有就是哥們兒義氣了。

張勛不是北洋武備學堂出身,而是以“經驗豐富的基層軍事幹部”進入袁世凱的北洋體系的,所以相對於段祺瑞那批核心圈子而言,他並不是嫡系。

雖然沒進核心圈子,但張勛為人豪爽,對待諸位兄弟揮金如土,又講義氣,再加上年長幾歲,所以那批北洋將領都尊稱他一聲“老大哥”。

至於他後來真的以為自己是“老大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

有勇有義,張勛是不是還缺了個什麽?

沒錯,那就是第三個字:“忠”。

這個“忠”字,可以說影響了張勛的一生。

之前就已說過,童年時的那些忠烈故事深深影響了張勛,所以他入伍後又勇又忠,也是他晉升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他既然進入的是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就應該對袁世凱忠心耿耿,怎麽對大清王室如此肝腦塗地呢?

這還是得怪袁世凱。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後來發現洋大人們沒打算治她的罪,所以又班師回朝。負責接駕回京的,就是張勛——他是被袁世凱派來執行這個任務的,當時還只是個團長。

能有機會服侍當今聖上和比聖上還“聖上”的太後,那還了得?

張勛一路上鞍前馬後,照顧得無微不至,晚上親自為慈禧站崗,給慈禧留下了良好印象。慈禧是何等人物?國難當頭,最難找的就是忠勇之人,所以慈禧也一直對張勛多有獎賞,讓張勛受寵若驚,從此以能護衛皇室為榮。

1908年,光緒和慈禧在兩日內相繼歸西,據說張勛長跪痛哭整日,兩次流出的眼淚都是血水。

1911年,57歲的張勛被任命為江南提督,雖然這一年大清王朝即將走向終點,此時的一個“提督”與以前的“提督”分量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於平民孤兒出身,能在短短時間內就升任到“提督”一職的張勛而言,那也是萬分榮耀的大事。

所以,武昌起義後張勛率部死守南京,固然說明他的勇,也說明了他的忠——他必須要效忠清王朝,因為那是曾給予他一生榮耀的恩主。

南京戰敗,張勛退入徐州,從此割據一方。作為為數不多的他還能做的效忠行為,他命令自己的部隊一律不許剪辮子。

所以,張勛的部隊,在那時候被稱為“辮子軍”,而他自己,被稱為“辮帥”。

張勛手下的“辮子軍”

5

如果說張勛只有“勇”“義”“忠”三個字,那他這輩子,就在徐州念叨著“皇恩浩蕩”,也就過去了。

但他偏偏還有第四個字:“妄”。

張勛的這個“妄”,不僅影響了自己,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史。

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1917年,袁世凱死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握有實權的“北洋之虎”段祺瑞把徒有虛名的“大總統”位置讓給了黎元洪,自己占了國務院總理的位置。

一個占了法統,一個領了實權,著名的民國“府院之爭”(總統府和國務院)由此展開。結果為了是否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兩股勢力徹底鬧掰,段祺瑞宣布辭去總理職務(他支持宣戰)。

黎元洪(左)和段祺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兩個人背後都有多股勢力在博弈,水深得很。但有一個人就敢大大咧咧地站出來:你們都別吵了,都聽我的吧!

這個人,就是張勛。

張勛一非北洋嫡系,二非北洋軍閥裏實力最強的(手下一共只有2.5萬人左右),三非北洋軍閥裏官最大的(也就算是個“安徽督軍”),但他就敢當這個“老大哥”,敢在徐州召開四次各省督軍會議,最後還敢當上一個“十三省督軍總盟主”。

然後,他就以“總盟主”的身份,向北京發出聲音:都別吵了!讓我來調停吧!

你說張勛是真的傻?他可不這麽認為,他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盤:借“調停”之名進到北京,迎出溥儀,恢復大清!

但他還真的是傻:他總覺得他的這點小九九,人家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都是擁護的——皇恩浩蕩,誰不念恩?

他把自己的想法,在徐州和自己的那些“生死兄弟”——各省的督軍——都交了底,大家有的默不作聲,有的唯唯諾諾,有的笑而不語。其中有一個人,就動了心思。

這個人叫徐樹錚,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謀士,在民國也是響當當的一號人物。他當過國務院秘書長,是外蒙古當時回歸中國的關鍵人物,後被馮玉祥派人槍殺。

在段祺瑞看來,張勛要復辟,簡直是癡人說夢。但徐樹錚勸住了他:千萬別阻止這位“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