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之死(第2/6頁)

蔣介石一紙命令,將張靈甫解至南京(胡宗南原本還試圖保護張靈甫,後來只能讓他自己前往南京自首),經軍事審判,判處死刑——這也證明了“通共說”有站不住腳的地方:如果妻子吳海蘭有確鑿證據“通共”,張靈甫絕不會受此重判。

當時張靈甫自己也是萬念俱灰,準備等死。但那個時候,他得了瘧疾,在治療期間,一直欣賞張靈甫的典獄長對他百般照顧和鼓勵,所以在病愈之後,張靈甫遞交了申訴書(“通共說”可能由此而出)。最終,張靈甫的申訴被法庭接受,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被改判10年有期徒刑。

戰爭年代,用人之際,一位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人,是不可能一直坐牢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前線吃緊,軍事幹部一下子緊缺起來。南京國民政府傳出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並保留原來軍銜(但有說法是1937年初張靈甫即獲釋)。

原名張鐘麟的張靈甫投奔了王耀武的五十一師,自此改名“靈甫”,官復原職,踏上了抗日戰場。

3

張靈甫確實沒有辱沒使命。

1937年8月,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國民革命軍五十一師、五十八師編成第七十四軍開赴上海,張靈甫被任命為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第一五三旅第三〇五團上校團長。在“淞滬會戰”的羅店戰役後期,三〇五團這個新組建的團敢打敢拼,一度還和火力占優的日軍對攻,讓人刮目相看。

在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的三〇五團負責防守淳化鎮,掩護王耀武的五十一師退入南京城。在這場阻擊戰中,三〇五團表現英勇,與日軍第十八師團血戰一晝夜,多次肉搏,張靈甫左臂負傷。

因為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色,張靈甫被升為一五三旅副旅長兼三〇五團團長。

真正讓張靈甫聲名大振的,是1938年“武漢會戰”的“萬家嶺大捷”。

在這場可以媲美“台兒莊大捷”的戰役中,張靈甫作為一五三旅副旅長,力排眾議,親率一支敢死隊翻越張古山後山絕壁,取得“德安大捷”,為中國軍隊最後基本全殲日軍一〇六師團做出重要貢獻。當時著名文藝界人士田漢,正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三處少將處長,在得知這場戰事之後,立刻組織編排了話劇《德安大捷》,為群眾和正在長沙開會的軍官們演出。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該劇中出現,一時成為全國皆知的抗日英雄。

在此之後,張靈甫隨著七十四軍,幾乎出現在了每個抗日戰場的主要戰役中。

1941年3月,張靈甫作為代師長,指揮五十八師參加“上高會戰”,與兄弟部隊取得“上高會戰”大捷,這場大捷被何應欽稱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張靈甫率五十八師孤守永安,與日軍第三師團主力血戰,全師傷亡率超過40%;

1941年10月,張靈甫升任第五十八師師長,率軍參與“浙贛會戰”;1943年6月,“鄂西會戰”;1943年11月,“常德會戰”;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在這些戰役中,張靈甫雖然不是最高決策層,但作為師一級幹部,堅決執行命令,打仗果敢,身先士卒,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1998年,日本政府在國立公文書館之下設立了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提供日本明治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內,涉及日本與亞洲近鄰國家的所有官方原始公文資料查詢。日軍作戰文獻裏提及最多的中國將領是李宗仁,以244件高居首位;張自忠65件,居第二;衛立煌54件,位列第三。王耀武占到了9件,而提到張靈甫的文件數為0——當然,這也不意外,當時張靈甫的軍階確實不高

在這些戰役中,張靈甫因為一直在一線指揮作戰,曾多次負傷。在“上高會戰”中右腿膝蓋被日軍機槍掃中,軍醫診斷後要求截肢。張靈甫當時把手槍交給副官,要求自己昏迷時,如果醫生要截肢,就一槍斃之。後來在休養期間,又因為戰情提前回歸部隊,從此走路一瘸一拐,人稱“跛足將軍”。

1945年4月的“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的最後一次大會戰,也是張靈甫作為抗日將領的謝幕工作。在這場戰役中,張靈甫指揮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在鐵山與日軍主力血戰。“雪峰山會戰”獲勝後,張靈甫獲三等寶鼎勛章。

有人曾議論,張靈甫從抗戰開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只是一個“校”級軍官,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也只是師長級別,第七十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如此聲名顯赫,主要是軍長王耀武的功績。張靈甫1945年2月才升的少將,“抗戰名將”稱號有些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