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不應讓歷史睡去(第2/4頁)

《賣報歌》的真實原型——報童“小毛頭”楊碧君。聶耳寫完《賣報歌》後曾專門請她提意見,她指出要加進一句“七八個銅板就能買兩份”

回顧聶耳短暫的一生,他從事音樂創作的時間,大約就是在1933年到1935年這兩年。但就在這兩年時間裏,聶耳的音樂天分似乎集中大爆發,留下了十幾首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歌曲。

黎錦暉堪稱中國流行音樂和兒童歌曲的奠基人,後來在抗戰時期也寫了不少抗戰歌曲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全境淪陷,華北搖搖欲墜,但一些社會流行歌曲,依舊是《何日君再來》《桃花江是美人窩》。這些歌曲主要來自聶耳當時就職的明月歌舞社,社長就是《桃花江是美人窩》的作者、著名的音樂人黎錦暉先生。

其實黎錦暉也創作過不少抗日歌曲,但因為當時這些流行歌曲能帶來高票房收入,所以是歌舞社主要的曲目。但聶耳就很看不慣,他認為時局危急,不應該再寫和演這種歌舞。為此,他還專門在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反對這種行為,被明月歌舞社的同事們認為是“端我們的碗,砸我們的鍋”,之後沒多久,聶耳就離開了歌舞社。

但也正是聶耳發表的那篇批評文章,讓一個人注意到了他,那個人就是田漢。一個詞作者,一個曲作者,從此走到了一起。當時兩個人就商量,能不能寫幾首提振中國人民士氣、呼籲抵抗侵略的歌曲。

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電影說的是知識分子最終放棄仿徨,投身抗日的故事。田漢寫好了一首主題歌的歌詞,但他那個時候因為“宣傳赤化”,被國民黨當局抓捕了。在被捕前,田漢把歌詞抄在一張香煙的襯紙上,夾在了劇本裏。

劇本隨後到了夏衍手裏,夏衍發現了這首歌詞,並把這件事告訴了聶耳。聶耳看了歌詞,一拍桌子:“交給我!我來作曲!”

1934年,田漢(右)成了聶耳(左)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介紹人

當時聶耳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寫出了曲子的初稿。但正在此時,傳來了國民黨當局也準備抓捕聶耳的消息。根據組織安排,聶耳離開上海,前往日本,再由日本去蘇聯。

1935年4月,聶耳到達日本,隨後三易其稿,寫好了那首主題曲的曲譜,寄回了國內。[然後聶耳就在好友李相南(真實身份是朝鮮共產黨員)的陪同下,到他的朋友濱田宏子家去度假。]

聶耳寄回去的曲譜上,題目只寫了“進行曲”三個字,當時百代唱片的投資人朱慶瀾在這三個字前又加了“義勇軍”三個字,《義勇軍進行曲》就這樣誕生了。

1935年5月,百代公司將《義勇軍進行曲》灌成唱片,公開發行。

從曲調到歌詞,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擊中當時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這首歌迅速被傳唱大江南北。

兩個月後,卻傳來了聶耳與友人在海邊度假,不幸溺亡的消息。

4

關於聶耳的死因,其實有爭論。

1954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請來當時的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來寫墓碑文。郭沫若當時寫的話裏,最後兩句是:

“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敵國”,指的是日本,而“未能明焉”,明顯透露出一種質疑。

無獨有偶,巴西著名的詩人和作家安德拉德當時寫了一篇散文,叫作《傑出的音樂家》,在文中他這樣寫道:“聶耳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殺死的。……是的,聶耳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單上,敵人很可能暗殺他。……聶耳還是小青年,只有23歲。但是過了不到一個月他就死了。在檢查了一具流血的屍體後,日本警察正式發表看法說:‘他是溺死的。’”

尤其是,聶耳屍體被打撈上來時,頭部和鼻孔都有輕微出血現象,使得當時國內有一種說法流傳開來:“聶耳當時是七竅流血,是日本人認為他宣傳抗日,派人殺死他後拋屍大海。”

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所有的證據,都不能支撐這一說法。

第一,聶耳雖然當時寫了一批傳唱很廣的歌曲,包括《義勇軍進行曲》,但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曲者是聶耳,聶耳當時作為一個業余作曲家,名氣絕沒有大到日本特務要派人暗殺的地步。

第二,當時聶耳雖然已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是秘密加入的,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黨員的身份。他去日本也沒用護照,用的是一張學生證,上面寫的是“聶守信”這個名字,日本人也很難知道他的身份。即便知道聶耳的真實身份,日本警察也不會輕易暗殺,因為對當時流亡日本、名氣最響的郭沫若,日本警察也只是“監視居住”。當時中日也沒有全面開戰,日本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暗殺一個在當時其實不算有名的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