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馬厲兵,橫掃天下(第2/3頁)

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細分。比如這一場不但打贏了,還殺傷俘虜了敵軍十分之四的士兵,這叫“上獲”;殺傷俘虜十分之二的士兵,叫“中獲”;只殺傷俘虜了十分之一,叫“下獲”。所以一場戰鬥下來,你們能得到的功勞評定能分成九等,就是上陣上獲、上陣中獲、上陣下獲、中陣上獲……這樣。

這種敘功方式,算是參與戰鬥的將士人人有功,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一場戰鬥裏,不可能每個人都起到了一樣的作用,總是有先有後,有帶頭的,有跟隨的,那麽大家都拿一樣的功勞獎賞,顯然就不太公平。

所以在這九等功之外,還有個人能立的特殊功勞。其中最值錢的叫“跳蕩功”,官方的定義是“凡臨陣對寇,矢石未交,先鋒挺入,賊徒因而破者”,也就是雙方剛列好陣,沒正式開打,您拍馬上去一騎當先沖入敵陣,把敵人嚇得就此散亂潰逃。這種功勞要拿到很困難,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您自己單騎入陣的後果是立刻被亂刀分屍……

實際操作中,這個認定應該是“一次戰鬥中最先沖入敵陣的那幾個人”都算立了“跳蕩功”。跟在他們後面的那些也很英勇的戰士,或者在別的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接下來敘功可以敘為“先鋒(殊功)第一等”“先鋒(殊功)第二等”“先鋒(殊功)第三等”,依次排列。

官方對這種重大立功的名額也是有限制的:一次擊敗敵軍不超過萬人,報上來的立功名單裏,立“跳蕩功”者不能超過十人;擊敗敵軍超過萬人的,每超一千人,“跳蕩功”名額可以加一名。“先鋒第一功”不超過二十人,“先鋒第二功”不超過四十人。 

如果您足夠幸運,在一場“上陣上獲”的戰鬥裏立了“跳蕩功”,又因此受到主將的青睞,那有可能一下子從一個平頭老百姓成為五品甚至三品的高官!不過這種機會很少很少,大部分人在戰場混多少年,也就能一步一轉地得到不值錢的勛官罷了。

更坑爹的是,一樣流血沖殺,立一樣的功勞,將士們因為出身不一樣,得到的升職官位也會不一樣。唐朝廷有明令,將士也要分成四等,以前當過官和現在還是官員的,是“上資”;已經有當官資格的或者小官們的子孫,是“次資”“下資”;像您這樣的平頭百姓,叫“無資”。立一樣的功勞,“上資”得到的升職最高,下面三等依次遞降。也就是說在同一場戰鬥裏大家都是“上陣上獲”,可能人家官一代官二代們被提拔成“勛騎都尉”之類的軍官調走了,您這個大頭兵得到的只有“哦……幹得不錯,下回提拔你”一句承諾。

不管怎麽說吧,至少太宗高宗時代,唐軍出去打仗大都能打贏,立功機會多,軍官將領們大部分也還算有良心,您慢慢熬著,運氣好點兒應該能熬到回長安找兵部要求當官的時候。到了武則天當權以後,嘿嘿。

上層內鬥不斷,中層軍事人才缺乏,下層“府兵制”快散架了,外戰敗仗也一個接一個。這時候我勸您就先別往軍隊裏跑當炮灰了,如果還想帶兵,不如去考“武舉”吧。

“武舉”是武則天發明的一種考試,跟文人們考的“科舉”有點兒像,都是在全國公開選拔人才的一種方法。每年舉行一次的叫“武貢舉”,還有一種“武制舉”是特殊年份(如皇帝登基、立太子等)不定期舉行的,我們先不管這種。

您說您不願意答卷子考試?沒關系,別緊張,“武舉”和“文舉”,不,和“科舉”不一樣,不考任何子曰詩雲的文化課內容,甚至都不用您提筆寫字。您呢,找個關系讓地方官舉薦一下,出具個證明,說您“有智勇謀略、強力悍才”,就可以拿著證明到長安尚書省兵部去參加考試了。

每年十月,你們這些考武舉的壯漢集中到長安,十一月開考,由兵部來組織,所以又叫“兵部試”。

考試科目不多,主要分成兩項。一項是中選的基本條件,主要考察身材條件和身體素質,包括身材相貌、說話言語、舉重、負重能力。另一項是考察以騎射及運用武器為主的武藝,包括長垛(遠射和連射)、騎馬射箭、騎馬用長槍、步射,這些是評定成績高低的標準。

這些都過了關,您就跟考科舉的文人進士們一樣,被稱為“及第”了。那麽這就可以做官了嗎?想得美。

這時候人又要分成三六九等啦。雖然一樣都是中了武舉,那些已經有五品以上勛官在身的,或者已經是衛士的或者官二代,才能直接去兵部要個官做(還不一定能要到);身份再差一等的低級勛官和其他二代,只能先給一份“散官”的待遇,領點兒工資混幾年才輪到你當官;至於你們這些平民中舉的,連工資也不給,唯一的好處是“列入幹部提拔考察對象”,論資排輩等幾年,等輪到你了再考慮給官職的事。[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