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嗎?為您指點一條升官之路——唐後期文官仕途(第3/4頁)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各地節度使就像半獨立的土皇帝一樣,不太服長安管轄,但是他們卻都很喜歡以重禮聘請長安清貴文官當自己的參謀,對這些參謀一般也很尊重,開的工資更高,是同等級京官的幾倍往上翻哦!

如果您很擅長交際,跟節度使感情不錯,培養出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關系,那麽節度使在他自己升官或者調任時,很可能仍然把您帶在身邊,您就成了他的智囊、謀主一類的人物。這種情況下,您身上可能會同時帶三四個官職,比如“節度判官”“朝散大夫”“檢校尚書戶部郎中”“上護軍”。

其中,“節度判官”是您實際從事的參謀職務,但是這個職務一般被稱為“幕職”,不算正經的朝廷官員,所以需要後面那一大串,來標明您這個官“相當於”正經官員行列裏的什麽職位。

“朝散大夫”是您身上的“散官”,主要用來確定身份待遇,領工資用的。唐朝的散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每級還分上、下兩階,每一階在地位待遇方面都有細微的遞進。

“檢校尚書戶部郎中”,尚書省戶部約等於如今的國務院財政部,戶部郎中是很有實權的部門中的高層官員,一般人能做到這個職事官,基本也就到頭了,再往上就要靠機遇。不過,這個職務前頭帶了“檢校”兩個字,本來是臨時充當的意思,在這裏則是表示您不是真正的戶部郎中,沒在財政部上過班,只是在外地做了一個“相當於”這個官品的職務。

“上護軍”則是勛官,本來是用來標明戰功的,在唐朝後期已經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純粹的榮譽象征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您要在節度使手下做到一個“節度判官”,也挺不容易的,而且應該是效力多年才能得到這個職位。如果您不願意老在地方上轉悠,幫著節度使出主意對抗中央朝廷,那麽在他手下待個兩三年,撈一筆錢,就找機會請他給您推薦一個京官職位,還回長安來吧。

如果這時候您還比較年輕,官品還不高,那麽節度使多半會推薦您進禦史台,當“監察禦史”(正八品上階)、“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上),甚至“侍禦史”(從六品下)。您可別覺得這些官職的品級低,很多原來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員能入禦史台,都欣喜若狂呢。

禦史是管官的官,大致相當於現代的紀檢委監察局,專門負責督查官員們有沒有過失。所以一個七八品的禦史出京巡查,土皇帝們只要不想跟中央掐架,都會對禦史恭恭敬敬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當禦史的時候,曾經在四川調查過一件大案,還據此彈劾了一位已死的節度使。白居易就此寫詩贊揚:

元稹為禦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105]

那麽還有比禦史更給力的中級官員嗎?也有,就是門下省的“拾遺”和“補闕”。如果說禦史是管官員的,那麽這兩種小官則是管皇帝的,專門給皇帝挑錯進諫。再看白居易的介紹:

陽城為諫議,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軼,舉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106]

比禦史吸引力稍差一點兒的同級官員,就是外地特別是偏遠地的縣令了。雖然說縣太爺很有實權,但是工作量也大,沒那麽多時間吃喝玩樂寫詩閑聊,去偏遠縣當官還要遠離京城這個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文人們就不怎麽樂意。

唐朝還有一級政府是州,一個州管幾個到幾十個縣,是介於現代的省和市之間的一個行政單位。各州的實權官員、錄事參軍等等,也算是中層官員,但是也不太受士人待見,理由同偏遠地縣令。

當您做到了禦史、拾遺、縣令、參軍這一級官的時候,看看身邊的同事,會發現很多人都已經白發蒼蒼等著退休了。對於大部分唐朝官員來說,一輩子做到六品的中級官員,也就到頭了。再往上,能做到五品以上,就會被唐朝人視為高官,事業有成、光宗耀祖。

從五品到三品,這是部分幸運兒的頂峰。如果您真是驚才絕艷的有為青年,一舉沖破五品界限,那麽在京城,您可能擔任中書舍人(為皇帝起草文件的秘書)、各部郎中(國務院各部的實際工作負責人)、九寺各署監(負責朝廷內外事務執行的部門負責人)等,在外地,則可能當上了各州的刺史,也就是首長,甚至邊疆各都護府的副職。

什麽?您問三品以上官員?唉,我勸您不了解也罷,因為能當上三品官的概率太小了,這在唐朝屬於可遇不可求的事,您要是以這個為目標,那八成奮鬥一輩子,最後還是郁郁而終,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