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百科全書

在法國,有三種不同學派的政治家。第一種人教導的學說是這樣的:“我們這個星球上住滿了愚昧無知的可憐人,他們不能獨立思考。在需要自己作出決策的時候,就頭腦發脹,因此會被第一個遊說拉票的政客引入歧途。如果這些愚昧的群眾受某個了解他們思想的人的統治,對整個世界來說大有好處;對這些人而言,也會是件其樂無窮的事情。因為他們無需再費神去過問議會和投票箱的事,可以把全部時間用於自己的工廠、孩子、廉價小汽車和菜園上。”

這一學派的信徒們成了皇帝、蘇丹、要客、酋長、大主教。他們很少把工會看成是文明的必要部分。他們努力工作,修建公路、簡易房、大教堂和監獄。

第二種政治思想流派倡導者有以下論點:“普通的老百姓是上帝的最高貴的發明。他們是自身權利的統治者,具有難以逾越的智慧。他們的動機審慎而高尚,完全有能力關照好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們想通過委員會來統治世界,而這個委員會在處理政務中的一些棘手問題時緩慢得出奇,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人們應該把執政的事務交給幾位可信的朋友,這些人用不著總惦記養家糊口,所以能把全部時間奉獻給人們的福祉。”

不用說,這種燦爛理想的鼓吹者在邏輯上就是寡頭政府、獨裁者、首席執政官和貴族保護者。

他們拼命地工作,修築公路和簡易房,卻把教堂變成了監獄。

但是還有第三種人。他們用嚴肅的科學眼光觀察人,認清人的真面目。他們贊賞人的良好品質,也了解人的局限性。他們通過對歷史的長期觀察,認為一般的人只要不受感情或自身利益的影響,就的確能竭盡全力做正確的事情。但是他們不對自己抱任何虛假的幻想。他們知道自然的發展過程非常緩慢,要想加速人們智慧的增長,就好比是要加速潮汐或季節的更叠一樣,只能是勞而無功。他們難得被邀請加入一個州的政府,但是每當有機會把他們的思想轉化為行動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修築公路、改進監獄,並把剩余資金用在學院和大學上。這些堅定不移的樂觀派相信正確的教育將會逐步消除世界上遺留下來的古代的弊病,因此這樣的事業應不遺余力地予以支持。

作為實現這個理想的最後一個步驟,他們通常是編寫一部百科全書。

像其他許多需要巨大智慧和極度忍耐力的東西一樣,第一部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書源自中國。中國的康熙皇帝想用一部5020卷的百科全書博取臣民的歡心。

第一個向西方引進百科全書的是薄林尼,他有37本書,引以為豪。

基督教時代的最初1500年,在啟蒙方面沒有搞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聖·奧古斯丁的一個同鄉、非洲人費利克斯·卡佩拉花費了許多年編寫成了一本書,自以為此書是匯集了各種知識的真正寶庫。在編寫時,他采用了詩歌的形式,目的是使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記住他提供的大量趣事。此書中有一大堆可怕的謬誤,卻被中世紀以後的18代子孫牢記在心,他們把這些玩意兒當成了文學、音樂和科學領域中的定論。

編寫百科全書的人

200年以後,塞維利亞一個叫艾西多爾的主教編纂了一部嶄新的百科全書。從此,百科全書以每100年增加兩本的速度增長起來。但我不知道這些書的最終情況。蛀書蟲(對家禽是有用的)可能擔當了我們的搬運工。如果所有這些書都保存下來的話,恐怕地球上就沒有擺放其他東西的地方了。

最後,在18世紀前半期,歐洲經歷了聲勢浩大的求知運動,百科全書的編纂人進入了真正的天堂。和現在一樣,這些書通常是由貧困的學者們編寫的,他們靠每星期8美元過活,個人的勞苦費還不夠買紙張和墨水的。英國尤其是存在這類作者的偉大國家,所以居住在巴黎的英國人約翰·米爾斯自然想到要把伊弗雷姆·錢伯斯成功的《萬能辭典》翻譯成法文,以便向路易國王的臣民們兜售他的作品,借此大發橫財。出於這個目的,他和德國的一位教授合作,然後又和國王的印刷商雷伯萊頓打交道,讓他做實際的出版工作。長話短說,雷伯萊頓看準了這個生財之道,就故意欺騙他的合夥人,把米爾斯和那個條頓醫生逐出後,便為了一己之私而繼續盜印該書。他把即將出版的書稱為《藝術與科學的萬能百科全書辭典》,並發出了一系列很能招徠顧客的精美書訊,頗引人注目,預訂單很快就排滿了。

然後,他聘請了法蘭西學院的一名哲學教授做總編,購買了大量紙張,然後就坐享其成。

不幸的是,編寫一部大百科全書並不像雷伯萊頓的如意算盤那樣簡單。那位法蘭西教授搞出了筆記而不是文章,預訂者大吵大鬧地要得到第一卷,一切全亂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