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上古史為全部歷史之起點,應須求一明了之知解,然人類歷史總可推溯到無人可說之一境,則上古探索,終不免於只成為一種比較近理之測想。

一、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

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索,可分兩途述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二、傳說神話之審訂。史前遺物發掘,可分三部分述之:

(一)舊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

此事始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在甘肅慶陽為首次。此後陸續發現甚多。

(1)早期舊石器時代

民國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河北房山周口店發現古代猿人之完整頭骨,考古學者名之曰:“北京人”。其年代距今約五十萬年,中華民族當為其直屬後裔,其時北京人已知用火,當早於歐洲人用火三十萬年以上。其它遺物,周口店發現亦甚豐。

其後在陜西藍田陳家窩,發現藍田猿人,與北京人時期相同,又有山西芮城匼河與西侯度村等十三處。其中芮城兩址時代更早,後有廣東曲江馬壩村發現“馬壩人”,時代稍後於“北京人”與“藍田人”。則是在遠古時代,吾中華民族之祖先,殆已遍布華南、北。

(2)中期舊石器時代

在華北發現者,多在山西、陜、甘高原一帶。自汾水流域北至河套,南緣橫山山脈。甘肅慶陽發現,亦屬此期。華南有湖北長陽出土“長陽人”。

(3)晚期舊石器時代

此期據今約不過一萬年。遺址發現,遍及南北,惟黃河、長江下遊各地,則尚未發現在此等遺址。

(二)新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

(1)黃河中下遊

一為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報發現,稱為“彩陶文化”。其分布地區,以豫西、晉南及渭水中下遊中心,西至渭水上遊,東至豫中,南至漢水中上遊,北達河套。遺址發現,多在河流兩岸之台地,分布極稠密,已發現者約達千處以上。其中如西安半坡最早遺址,據測定,距今可達六千年。陜縣廟底溝早期遺址,距今亦逾五千年。其時已經原始鋤耕農業,兼事漁獵。

二為龍山“黑灰陶文化”。分布地區較“仰韶文化”為廣。西起陜西、東至海濱、東北至遼東半島,東南江蘇,發現遺址三百余處。此一期文化,乃自仰韶文化發展進步而來。又可分為較早“形成期”與較晚“典型期”之兩期。如河南陜縣廟底溝,即在仰韶文化上層。安陽後岡則在殷墟之下層。此層皆屬“龍山文化”之較早形成期。如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及日照西城鎮諸地,是為龍山文化之較後典型期。此時期之文化,鋤耕農業已甚進步。陶器開始采用輪制,並以精造黑色光薄的蛋殼陶為其特色。並已有城堡建築,以牛、羊、豬之肩胛骨為蔔。

(2)長江中下遊

有湖北京山縣屈家嶺之發現。其分布範圍,為長江及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所環繞之江漢地區。其時期晚於仰韶、而早於龍山。其中如淅川遺址、據測定距今可達四千至五千年。此一地區之文化,已普種水稻、狩獵、紡織均相當發達,有豐富多彩的繪畫藝術。

(3)其它

如黃河上遊、川、滇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塞北草原及東北地區、西北高原,青藏高原各處,皆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在此不備及。

由於此等發現,遂使國人之觀念,漸漸脫離了三皇五帝之舊傳說,轉移到有物可稽之研尋,此不可不謂是近六十年來吾國人古史知識上的一大進步。

國人此六十年來之發掘考古工作,因於材料陸繼發現,遂使因之而起之的推論亦陸繼改變。如仰韶、在龍山兩期文化,以前認為其各自獨立發展,今已遭一致之否定。至西方學者早有中國民族與中華文化西來之臆測。民國十年發現仰韶彩陶上繪幾何花紋,西方學者仍認為其與中亞、南歐一帶有關系,但今亦無人置信。據最近考古學家一般之意見,綜合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遺址之發現,大體認為中國文化最早開始,應在山、陜一帶之黃土高原。東至太行山脈,南至秦嶺山脈,東南到河南西北山地,西北至河套地區。自此逐步向東南發展。及至新石器時代,當轉以渭水盆地及黃河大平原為中心,由仰韶彩陶文化向東發展,形成龍山文化。向西傳播,乃至黃河上遊以抵西北高原。在此六十年之發現中尚不見西北地區有舊石器時代之遺址,則中華文化西來之說,可以不攻自破。

(三)殷墟之發現

遠在清末,已有人在河南安陽發掘殷代所用龜甲占蔔文字,而發現其地為古代之殷墟,此一遺址之年代,已遠在有文字記載之歷史以後。在此遺址所得器物,已遠後於石器時代,而代表了很進步的青銅時代。其間有一部分遺物,可證其直接因襲於龍山文化而來者,如蔔骨、如黑陶皆是。在殷墟之後岡,上層有白陶,今稱之為“小屯文化”。中層黑陶,即代表“龍山文化”。下層彩陶,乃代表“仰韶文化”。是其地乃不斷有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