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靖節、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父親早亡,年少時家境貧困,但受到良好的教育,並抱有很高的志向。29歲時因“親老家貧”而走上仕途,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仕途的經歷使他逐漸認識到現實的黑暗以及統治者的腐朽墮落,他越來越厭惡官場的生活而向往樸實的大自然。陶淵明任彭澤令時,郡裏派遣一個督郵到彭澤,縣裏的小吏讓他束帶相見,以表示尊敬,陶淵明一怒之下辭官回家,在職僅80余日。當時一個縣令的俸祿相當於五鬥米的價錢,陶淵明此次掛冠而去,留給後人一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千古佳話。

辭官後,陶淵明歸隱田園,農忙時在田裏耕作,閑時飲酒作詩,溫飽亦無憂慮。可惜好景不長,兩年後家裏遭遇大火,片瓦無存,此後家境日益貧困。之後,陶淵明移居潯陽南邊的村莊,結識了不少新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民,也有共賞奇文的詩人,還有得道的高僧。但歸隱生活並不平靜,社會動蕩戰亂頻繁,農事收成也不好,天災人禍使陶淵明本已清苦的生活更添窘迫。歸隱期間,朝廷曾征召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臥病在床時,江州刺史前去拜訪,送來的糧食和肉他也拒不接受。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冬天,陶淵明在貧病饑寒中辭世。

陶淵明留給後人的詩有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陶淵明以五言詩見長,他的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的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少有先例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內容很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也有歸田後寫的《雜詩》《飲酒》《擬古》《讀山海經》《挽歌詩》等抒情言志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歸隱田園12年後寫的《飲酒二十首》,他把這些詠懷言志的作品題為“飲酒”詩,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魏晉時期,各豪門世族之間不斷發生劇烈的鬥爭,許多文人名士都因卷入其中而斷送了性命。所以當時文士講話很難,只好多飲酒而少說話。陶淵明是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其主旨之一,就是堅持歸隱躬耕的道路,傲視上層社會和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征召,歷來傳誦最廣的“結廬在人境”一首就屬於這一類。這首詩的意境是和平靜穆的,表現詩人淡然忘世的態度。王安石說:“淵明詩有奇絕不可及語,如‘結廬在人境’四句,有詩人以來無此句。”只有心思真正遠離官場,心遠地偏,才能在采菊見山之際,景與意會,興致悠然。但歸隱生活並非完全與世隔絕,戰亂蔓延、王權更叠的消息不時傳來,對此陶淵明仍有關注,《雜詩十二首》中有部分作品就體現了此種心境。然而人生道路已經選定,而且年歲漸長,即使“猛志固常在”,也只能借歌頌追日的誇父、銜木填海的精衛來抒發感慨,這就是陶淵明晚年所寫的《讀山海經十三首》。透過這些詩句,可以看到一股濟世的熱情始終貫穿於詩人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並沒有遮蓋這一點。

田園詩在陶淵明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所描寫的農村生活和自然景物,風格樸素自然,感情真摯深切,其中最有名的是《歸園田居五首》。第一首“少無適俗韻”流傳最廣。他說自己置身官場,好比“羈鳥”和“池魚”,無時不想念著“舊林”和“故淵”;當他終於見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動人景象時,不由發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欣慰之詞,字裏行間洋溢著喜悅之情。他的詩也描寫農家勞動的艱辛,“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而且天災人禍不斷,“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盡管如此,陶淵明從未後悔所選的道路,即使是晚年身體漸衰不堪重負,他仍然說:“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嘆。”長期的歸隱和勞動,使陶淵明對農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加上時代動蕩民不聊生,詩人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他所向往的社會,沒有戰爭沒有剝削壓迫,人們自給自足怡然自得,這就是他在《桃花源詩並記》這篇流傳千古的作品中所描繪的世界:“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的前所未有的創舉,也是詩人理想的至高境界。

陶淵明的詩,不管是詠懷言志,還是描寫田園,都清新自然樸素平實,毫無雕琢之痕,但細細品味,又有無窮的韻味和奇趣蘊涵其中。因此,北宋文學家蘇軾說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就是說他的詩平淡之中有華采,簡樸之中含豐韻。這種詩風是之前所沒有的,它開創了中國田園詩派的先河,陶淵明也因此成為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詩如其人,陶淵明生活儉樸,平易近人,性情卻正直耿介,思想也卓爾不群。他的這種人格魅力,這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為封建時代所有追求獨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知識分子樹立了潔身自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