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3歲的老頭,是怎麽收復166萬平方公裏國土的?(第2/4頁)

於是他也上書:“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裏荒漠,實為聚寶之盆。……若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余裏,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古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李鴻章和左宗棠雖然都出自曾國藩的湘軍幕下,但從師徒關系而言,李鴻章可以說完全是曾國藩的衣缽傳人,而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一歲,更多的只是上下級關系,而且左宗棠一輩子其實就沒服過曾國藩。從傳承關系來看,左宗棠更傾向於林則徐一脈——林則徐一直把沙俄視為中國的心腹大患。

李鴻章當時位高權重,再加上所言並非全沒道理,所以當時朝中支持“海防”的占多數。但關鍵時刻,有一個人還是最後拍了板:新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

這個人就是慈禧太後。

慈禧為什麽要支持左宗棠?第一,左宗棠的觀點當然是有道理的,166萬平方公裏國土,誰丟了都愧對列祖列宗;第二,左宗棠官名清廉,他要求做的事,肯定是為國,不會存私心;第三,清朝就是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問鼎中原的,入關後就一直很重視少數民族的問題,新疆一亂,如果波及蒙古等其他少數民族,大清江山危矣。

當時尚未完全掌權的慈禧,經過權衡利弊,最終給左宗棠點了贊:就聽你的!放手幹吧!

4

但左宗棠只是解決了一個問題:要不要打。

接下來的問題其實更棘手:怎麽打?

即便是現在交通工具如此發達,我們去一次新疆都難免舟車勞頓,何況在清朝?而且去新疆不是旅遊,而是打仗,糧草輜重、部隊後勤如何解決?軍餉何來?士氣怎樣?阿古柏背後還有沙俄和英國撐腰怎麽辦?

這些都是左宗棠面臨的難題,也是當初大多數人不願意打新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但左宗棠其實從1872年開始就進行了細致的戰爭準備,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緩進速決。

“緩進”,就是要進行充分準備,不準備好不打。

左宗棠做的第一件事就讓人大跌眼鏡:大戰在即,他不是擴軍,而是裁軍。

對麾下的軍隊,左宗棠發出命令:凡是不願意參加西征的,一律給回家路費。要留下來的,必須是精兵強將。經過一番篩選,左宗棠最後篩選出了6萬精兵。

左宗棠這麽做的目的其實很明確:遠征新疆,山高路遠,軍隊若人數過多,不僅耗糧驚人,而且素質參差不齊,日久容易兵變。

準備充分之後,就是要“速決”。

左宗棠的西征軍

“速決”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大清當時國庫已經空虛,左宗棠知道,大軍一旦開拔,就必須速戰速決,越拖越打不動。當時,左宗棠做了詳細的測算,從一個士兵、一匹軍馬每日所需的糧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軍8萬人馬(包含後勤雜役等)一年半時間所需的用度。然後,再以一百斤糧運輸一百裏為一甲,估算出全程的運費和消耗。甚至連用毛驢、駱駝馱運,還是用車輛運輸,哪種辦法節省開支也做了比較。

經過周密計算,左宗棠估算出全部軍費開支共需白銀800萬兩。為防止意外開支,留有余地,左宗棠向朝廷申報1000萬兩。

當時朝廷也沒錢,但咬著牙給了左宗棠一紙詔書:“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國事而自任,只要邊地安寧,朝廷何惜千萬金,可從國庫撥款五百萬,並敕令允其自借外國債五百萬。”

於是,左宗棠找到“紅頂商人”胡雪巖,在上海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左宗棠自己也知道“借貸打仗”實在是尷尬,但他認定這和西征收復失地相比,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有了糧,有了錢,左宗棠隨即把6萬精兵武裝到了牙齒。

“紅頂商人”胡雪巖,後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銜(清代的布政使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常務副省長),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戴二品紅色頂戴

1875年7月,知道清政府準備對新疆用兵的沙俄政府,派來了一個所謂的“科學貿易考察隊”,這個“考察隊”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清軍的實力。

在蘭州,左宗棠麾下由劉錦棠率領的西征軍的實力,讓俄國人大吃一驚:清軍擁有大量歐洲最先進的火器及國內的仿造品(比如德國毛瑟步槍M1871型11毫米後膛槍,以及美國制造的“雷明頓一號”步槍)。劉錦棠的這支13 000多人的精銳部隊,擁有各種來復槍2萬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