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巡航日志(第2/3頁)

歷史就是文明史。

城市則是“文明的標志”。許多早已消失的文明,就是因為考古隊發現了城市的遺址才得以確認的,比如克裏特和哈拉巴,奧爾梅克和瑪雅,也包括美索不達米亞。

鑰匙找到了。

那麽,城市的秘密又在哪裏,怎樣才能發現它?

這要感謝我們民族的偉大發明,這個偉大發明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優越的地方,在於能夠保留最原始的信息,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而且,通過對文字演變的考察,我們還能發現歷史的軌跡。這套“中華史”從第一卷開始,便大量使用古文字為線索和證據,原因就在這裏。

甲骨文和金文告訴我們,國就是城,城就是墻。這顯然是為了安全和安全感。但現代城市是沒有墻的,這就證明人們還要自由和自由感。既要安全,又要自由,只有城市才能實現。城市的秘密破譯了。

問題是,為什麽城市出現以後,部落就變成國家了呢?

因為人變了。

組成氏族和部落的,是“族民”;組成城市的,是“市民”;組成國家的,是“國民”。族民與市民,有什麽不同?族民有血緣關系,至少有“泛血緣關系”。沒有,就得聯姻。市民則可以有,可以沒有,本質上沒有。他們的關系是公共的,所以叫“公民”。其希臘文本義,就是“城邦的人”。

有公民,就有公共關系和公共事務。處理這些關系和事物,氏族和部落時代的習俗是不管用的,得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則,還得要有按照公共規則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這就是國家。

現在,國家的秘密破譯了嗎?

沒有。因為並非所有的國民都是公民。恰恰相反,在人類文明之初,絕大多數國民都是臣民。

4. 發現

這一點,在巡航高度看得十分清楚。

如果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國家體制,比如民主制為藍,共和制為紅,寡頭制為黑,君主制為黃,再加上氏族和部落為灰,不毛之地為白,那麽,文明之初的世界地圖,除了大片的灰和白,便是大面積的黃。紅與黑很少,僅出現於愛琴海、巴爾幹、喜馬拉雅山麓等個別地區。代表民主制的藍,則幾乎只是一個點,而且一閃即滅。

它的名字,叫雅典。

然而這個被淹沒在黃色之中的小不點,卻在一千多年後死而復生,並成為汪洋大海。就連那些實際上的專制統治也不得不打出民主的旗號。今日之世界,已是一片蔚藍。

至少,看起來是。

那麽,民主是意外,還是必然?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如果說是意外,為什麽後來成為潮流?如果說是必然,為什麽當時獨一無二?

也只能找樣本,做比較,查線索。

樣本就是美國。這個制定了人類第一部成文憲法的國家,這個談出來而不是打出來的國家,是民主、共和、憲政的典型。然而這個由商人、工匠、律師、文盲、探險家、淘金者和流浪漢組成的國家,卻與雅典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的建國,居然都是因為航海、殖民和經商,幾乎一模一樣。

那又如何?

航海讓人體會到自由,殖民讓人懂得了獨立,經商讓人學會了平等。平等就不容專制,獨立就需要互利,自由就必須有法可依。獨立、自由、平等的結果,勢必是民主、共和、憲政,是契約治國和權力制衡。

從雅典到費城,西方文明的秘密昭然若揭,核心價值也一目了然。

但,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嗎?

5. 鳥瞰

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獨立、自由、平等不是共同價值,那麽,民主、共和、憲政就不會成為世界潮流。事實上,世界各民族對此都有追求。比如中國的墨家、道家和佛家,便都講平等,分歧僅在實現平等的方式。儒家雖不講平等,卻講對等,也講獨立和自由,只不過主張相對獨立和相對自由。

這一點,我在第六卷《百家爭鳴》還要細說。

其他民族,也一樣。

於是問題就來了:既然獨立、自由、平等是共同價值,民主、共和、憲政又為什麽會姍姍來遲,就連西方也走了一大圈彎路?

顯然,國家必定還有秘密。

而且,還一定隱藏在分手之前的起點之中。

這就不能再走街串巷,只能回到斯芬克斯攔劫行人的岔路口,還得鳥瞰。結果也很清楚。世界各民族的史前道路是一樣的,都是從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史前文化也是一樣的,都有巫術和圖騰。但進入國家和文明時代後就分道揚鑣。巫術在印度變成了宗教,在希臘變成了科學;圖騰在埃及變成了神,在羅馬變成了法。原始文化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