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武威:昔日要塞今何在

我們就這樣進入風景如畫的群山,開始了我們的河西走廊之旅。從地圖上看,甘肅省看起來像一根骨頭,略寬的兩頭中間夾著長長的峽谷,西邊群山高聳,東邊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河西走廊綿延1000多公裏,最窄處只有60公裏寬。這裏便是漢朝試圖控制絲綢之路的第一站。為了獲取並維持對絲路的轄制,河西走廊沿途設有多個要塞。

其中最小的一個要塞是驪靬。絲路是一條不同尋常的路,你永遠都不知道出現在這條路上的下一撥人會是誰。與驪靬有關的故事始於公元前53年,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隊與遊牧民族帕提亞人在伊朗北部一個叫卡雷的地方相遇。羅馬人以前從未與擅長馬上作戰的騎兵交鋒過,因此慘遭屠戮。兩萬多名羅馬士兵,包括克拉蘇本人戰死沙場,一萬多人被俘。

17年後,即公元前36年,一支在絲路西部作戰的中國軍隊在今烏茲別克斯坦一帶打敗匈奴軍,俘虜中有145名羅馬人。顯然,他們是卡雷戰役中的幸存者。作為職業戰士,羅馬人不再效忠匈奴,他們歸順了漢人,並隨漢人一路回到了河西走廊,在驪靬戍邊終老。如今驪靬早已不復存在了,住在這裏的羅馬人也早已辭世。但在離驪靬不遠的地方,漢人設立了河西走廊上的第一個要塞。這就是武威,我們從蘭州坐車5個小時後所到達的地方。這次旅途非常愉快,一路穿越綿延起伏的紅色群山和褐色峽谷,道路平坦順暢;但是天氣奇冷,還下著雨,我們到武威時,有一半的行裝都裹在了身上。

武威這個絲路城市與絲綢之路很搭調:平坦而多塵。但是,和其他絲路途經的城市有所不同的是,武威是中國漢代在河西走廊建立的四大要塞之一。我們從汽車站往北走,來到2000年前為抵抗匈奴而建的巨大的磚土城墻,穿過城墻上的豁口,在城墻內一家破舊的旅館放下行李,租了兩輛自行車。武威沒有公交系統,而三輪車夫載外國人遊覽一圈要價竟然是當地人的5倍,少一分都不拉。所以我們就自己騎車去著名的出土《馬踏飛燕》的遺址。《馬踏飛燕》是於1969年在一位漢朝將軍墓中與其他一批珍貴文物一起發現的。其他的文物我不太了解,不過《馬踏飛燕》背後的故事我很清楚。

飛馬的原型曾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一位首領所有,後被一位叫“黑虎”的漢朝將軍俘獲,戰馬幾次救了漢朝將軍的命,甚至還救過太子的命。在那個時代,戰馬是作戰的關鍵,因此它的形象制成青銅埋在武威,名垂青史,並非偶然。事實上,武威一帶仍然是中國最大的養馬中心。

中國軍隊的山丹軍馬場就在此處往西不到50公裏外的祁連山山麓中。它是亞洲最大的馬場,占地一萬多公頃,平均海拔2300米,三面環繞著4000多米高的山峰。對大多數人來說,那裏太冷了,但是馬可不怕冷,飼養的馬匹中有飛行千裏的汗血寶馬。兩千多年來,這裏一直是馬兒們的家園。以前匈奴及其他遊牧民族就在這裏養馬,漢人奪取絲路控制權時最先攻打的地方也是這裏。絲路上馱載沉重貨物的是駱駝,可奪取絲路、載人打仗的卻是馬匹。武威《馬踏飛燕》的藝術價值與中國人在城西50公裏外的山上養馬所花費的用心相比,微乎其微。

山丹軍馬場對我們來說太遠了,但我們去參觀了出土《馬踏飛燕》的墓址。在市中心北邊一公裏處,我們停好自行車,走下通往地下墓室的走廊,《馬踏飛燕》就是在這裏發現的。但是一個墳墓有什麽可看的?黑暗潮濕以及蛆蟲讓人不寒而栗。它不過是漢朝某將軍的一座墓而已。墓頂上有個雷公廟,那是將士祈雨或祈求打勝仗的地方。雷公腰上綁著一排神鼓,如果雷公被將士說動,敲響神鼓,鼓聲便可降雨驅敵。過去,絲路上人們談論的就是這些——雨水和匈奴。如今,人們談論的是石油和遊客,從廟裏香火不盛的情況來看,雷公還真的管不了這些東西。

我們跨上自行車,騎回城裏。途中看到一座佛塔——羅什寺塔。塔高約30米,檐下垂著鈴鐺。它們在風中吟誦著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匈奴盟國準備攻打羅馬時,前秦將軍呂光受命率7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前去征服絲路上的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他還受命把龜茲國最有名的人物——佛教高僧鳩摩羅什帶回長安。鳩摩羅什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前秦皇帝聽聞此人,想親耳聽他講經說法。呂光攻占龜茲,俘獲了鳩摩羅什,動身回朝。走到姑藏(今武威),呂光得知新皇登基,審時度勢,決定不再返回,而是自立王國——後涼,建都姑藏。鳩摩羅什在塵土飛揚的要塞——武威被囚禁17年,直到後秦占領後涼之後才把他解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