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泰山:中國最大的朝聖中心

看完靈巖寺塔林,我們回到高速路,往南直奔泰安。泰安最大的廟宇建築群是岱廟,它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或祭祀泰山神的地方;而泰安這座城市,也正是因為岱廟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文化中,山嶽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強大力量的源泉。它們之於大地,就像穴位之於人體一樣。而泰山,不僅是各名山大川的靈魂,也被視為死者靈魂的轉世之所,是塵世通向黃泉的必經之路。在古代中國,泰山絕對是最大的朝聖中心。百姓來這裏祈求延年益壽,多子多福;皇帝來這裏祈求國泰民安,皇祚永存。他們不僅為來世,更為現世。尤其是皇帝們,既需要現實力量的支撐,又需要精神支柱。

我當天到泰安晚了,沒有趕上登頂的遊客大部隊,只好早早地睡覺。第二天早晨,我退了房,把包存到火車站,坐公交車去泰山腳下的岱廟。在中國古代,皇帝會來泰山舉行各種儀式,那時候泰山上有三座廟,一座在泰山腳下,一座在半山腰,還有一座在山頂。而現在只有山腳下的岱廟被保存了下來。

車停在岱廟的正門口,那裏有座亭子,以前皇帝會在那裏下馬,舉行簡單的儀式,向泰山神報告他們的到來。我跟隨大群遊客進入正門,經過五棵由漢武帝種下的巨大柏樹,來到了天貺殿,皇帝的祭祀大典就是在這裏舉行的。

天貺殿建於北宋初的公元1009年,比威廉大帝入侵不列顛早五十年。這座巨大的殿堂,寬四十八米,進深二十米,高二十二米,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和曲阜孔廟的大成殿。經過一千年的風雨,它巋然不動,神采依然。墻上有兩幅巨大的千年壁畫,描繪了皇帝東巡泰山的場景。壁畫以皇帝為中心,相應的人物共計六百余人,有官吏、隨從等,以及一個奉祀眾天神的萬神殿。兩畫一曰《啟蹕》,一曰《回鑾》,合稱《啟蹕回鑾圖》。它已成為中華藝術的偉大瑰寶,足以媲美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比後者早了五百年。我驚嘆於它的偉大:三米多高,六十多米長,一千年的歷史。如此歷史長卷,為泰山又增添了一圈光環。

根據中國的神話傳說,世界是由一個叫盤古的人創造的。他花了一萬八千年鑿開天地,地上才有人居住。做完這一切後,盤古倒地而死。他的腳變成了西嶽華山,肚子變成了中嶽嵩山,兩只手分別變成了北嶽恒山和南嶽衡山,而他的頭則變成了東嶽泰山。因此,從史前時期開始,泰山就被尊為中國五座神山(五嶽)之一。但到了漢朝,人們認為頭腦比肢體更重要,泰山的地位便淩駕於其他的四嶽之上,成為五嶽之首。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輝煌的朝代,而武帝時期又是漢朝最輝煌的時期。漢武帝有著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還十分信奉道教的方士之術,相信這些方術能夠讓人長生不死。因此根據方士的建議,漢武帝在泰山腳下舉行了他登基以來最盛大、最重要的封禪儀式,以求獲得天地諸方神靈的支持和助力。

一千年以後的北宋時期,隨著天貺殿的建立,泰山的神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甚至堪比皇帝本人的神性。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關於泰山神的妻子也住在泰山上的故事開始流傳。她的名字叫碧霞元君,是雲霓之神的長女。千百年來,泰山神與他七彩雲霓的妻子已經變成了所有道教神祇中最受尊崇的兩位,供奉他們的神祠,在全中國隨處可見。據說,他們會不時地在泰山的登頂之路上現身,也許幸運的遊客還可以看見他們。岱廟的後山,就是登頂之路的起點了。

出了天貺殿,我開始上山,與當年皇帝們上山走的是同一條路。走了幾百米之後,我來到一處巨大的石坊,從這裏開始,上山的路變成了石階路,而這些石階早被無數遊客踩踏得又平整又光滑了。

再往前走不遠,就能看到刻有“第一山”字樣的石碑。離石碑不遠,又有一座石坊,比先前那個要小一些,上題 “孔子登臨處”五個大字。孔子故居離泰山七十多公裏,他曾多次來泰山祭祀和憑吊,從泰山的靜穆蒼茫中獲取靈感——顯然,那不會是在人聲喧嚷的主路附近。孟子,這位孔子最著名的再傳弟子在他的書中寫道:“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山嶽開闊了人類的視野。我沒有在這裏多做停留,離泰山極頂還有五小時的路程呢。

孔子登臨處

剛過了那個宣布孔子兩千五百年前來到泰山的石坊,我就看見了一只香爐,在這裏遊客可以為他們逝去的親人焚燒冥幣。路兩邊有小販在兜售香燭;那些香霧繚繞的神祠,也會拉住遊客做生意。我步入這些神祠中的一個,見有人正在裏面用稻草和泥巴塑一尊神像。管事的道士說,希望神像很快就能塑好,好趕上遊客潮。他說,四月初旅遊旺季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