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5章 二八論(第2/2頁)

鐘繇婉拒了無數宴請,徑直來找荀彧。

荀彧聽完鐘繇的轉述,沉吟良久。他也覺得這件事很棘手,涉及面太廣。凡立新朝,必然會對律令進行變革,新朝不能用舊律,這是成例。就大吳而言,事情又要復雜很多,孫策推行新政十余年,變更了很多東西,當時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律令,如今新朝肇立,自然要進行整理。

這個工作量可不小。即使是以孫策所言的二八論,抓大放小,這也是一項大工程。

荀彧反復想了想,建議鐘繇和郭嘉通通氣。論對吳王心思的把握,沒有人能超過郭嘉。此外,鐘繇還可以請求國是院協助,黃公琰那些老臣既有經驗,又有時間,應該能幫得上忙。就算他們什麽也不做,有這些老臣鎮著,輿論壓力也會小很多。

鐘繇深以為然。他隨即又說了孫策有意請他教導孫權的事。

荀彧瞅著鐘繇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元常,這是個機會,或許能讓許子將脫困。”

“許子將?”

“是的,吳王對這個二弟一向有些成見,只是迫於太後之命,不能不有所顧忌。太後憐子,人之常情,但她畢竟是一婦人,見識有限,許子將若有所進言,她不可能不聽。”

鐘繇恍然,指指荀彧,放聲大笑。

……

別人找郭嘉不易,鐘繇卻不難。見鐘繇登門拜訪,鐘夫人設下盛宴,又派郭奕去軍情處找郭嘉。

趁著這個機會,鐘夫人和鐘繇聊了幾句。鐘繇受吳王禮遇的消息,她也聽到了,既為鐘繇高興,又為鐘繇擔心。身為郭嘉之妻,袁衡、袁權的閨蜜,她對吳王的了解遠遠超過一般大臣。

“兄長,吳王說的那個二成,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員身上,說不定更多。”

鐘繇正為這事犯愁,見鐘夫人有想法,自然不放過請教的機會。“怎麽說?”

鐘夫人含笑說道:“人皆言大王好孟子,卻不知大王好孟子何處,依我看,大概可以歸結為兩句話:一句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句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你看他的所作所為,有出於此二者嗎?你變革律令,若從此二處著手,庶幾無大錯。”

鐘繇若有所思,連連點頭贊同。他對吳國新政不陌生,只是沒有鐘夫人想得這麽透徹。仔細想來,這兩句堪稱要害。孫策奪世家土地,並不是敵視世家,而是要保證百姓有生存之本。百姓安居樂業,天下便安,縱有不臣,也掀不起什麽風浪。百姓衣食無憂,誰願意造反?

同樣,對世家而言,失去了土地,並不代表他們的財富就沒了,只是不能躺在產業上睡覺了。除了做官吃俸祿,他們還有很多生財之道,只是這些生財之道都需要他們付出努力,開工坊也罷,經商也好,都有競爭,不像田產那樣穩定,如果不花心思,不僅賺不到錢,反而可能賠錢。

這就逼得他們不斷的改進工藝、提高技術。這幾年工商業發展迅猛,除了政策扶持之外,世家之間的競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車,更新叠代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當初鐘繇在長安時就已經深有體會,後來坐鎮襄陽,近距離的考察南陽工坊,深知馬車工坊對技術的重視,南陽木學堂的招生規模一年比一年大,還是供不應求。

馬車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戰船還是商船、民船,幾年間技術提升超過了之前幾十年、幾百年。南陽木學院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分院,專門研究船舶的制造技術。

既然保護百姓是第一要義,那吳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從根本上保護百姓免受官吏的盤剝侵害。因此,加強對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鐘夫人所說,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這幾年進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於荀文若。”

“荀文若?”鐘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現在一心學留侯張良,就差入山辟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