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4章 新都城(第2/2頁)

果不其然,虞翻拋出這個好地方之後,蔡邕不說話了。朱儁支持虞翻的建議,希望在建業舉行登基大典,以後等洛陽修復了,再遷都不遲。

“張相,你的意見呢?”孫策轉而問首相張纮。

張纮說道:“大王,洛陽即使未經戰火,恐怕也不能立即作為都城。”他說著,將兩幅地圖並列。“洛陽城的宮殿太大了,幾乎占了整個城池的一半,這與大王新政之意不合。若要作為新朝之都,要重新規劃才行。這個工程太大,幾乎和新建一個城沒什麽區別。”

孫策恍然,虞翻面露喜色,蔡邕、黃琬互相看了一眼,也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

建業城最大的特色是什麽?是打破了原有的裏制,不再用裏墻將百姓隔成一裏一裏,也沒有建市墻,將市井單獨隔開,而是沿著主要街道設立,尤其是秦淮兩岸,市肆林立,是建業城最繁華的地方。相比之下,王宮的範圍很小,主體限於石頭城上,面積不到建業城的十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策重工商,抑王權。對在座的大臣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後者,孫策守君臣之限,主動削減王室規模,將後宮之數限定在十二,這大大縮減了王室開支,也縮小了王宮的規模。

洛陽城則不然,南宮、北宮加起來占全城三分之一以上,後宮能容萬人。如果不重新規劃,沿用洛陽舊城,豈不是要走舊路?前賢以鮮血抗爭了幾十年的機會好容易成為現實,誰願意再走回頭路。

張纮提出這個理由,立刻引發了所有人的共鳴,他們一致同意現有的洛陽城不適合做為都城,要進行大面積改造才行。於是,建業作為登基時的都城便作為定論。反正也就是幾年的時間,沒必要太糾結了。

……

孫策同意了登基稱帝,並州的談判便順利了。王柔等人也沒什麽特殊要求,他們願意交出土地,接受新政,只要能依冀州例,保證五年以後,他們的利益有增無減,他們就滿足了。

並州號稱八山一水一田,土地收入本來就不多,僅能糊口而止,孫策收走土地,還是為了避免世家囤積,保證口糧供應,世家交出土地,換取工商利益,對他們更有利。

談判由具體的人負責,孫策不參與,只是最後決斷。談判最初由蔣幹負責,後來涉及到工商利益分割,虞翻便奉命介入。雙方都有誠意,很快就擬出了草案。

中間只發生了一點小沖突。

王柔首先盯上了茶。他知道草原上的胡族如今喜歡飲茶,利潤豐厚,冀州方向的茶生意控制在中山商人的手中,中山商人因此發了大財,他如果能夠在並州方向的茶生意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太原王家很快就能積累大量的財富。

甄像在孫策身邊,消息靈通,得知王柔想染指茶生意,立刻通報了甄堯和甄宓。當初剛開始在會稽種茶時,甄宓曾參與投資,中山商人在打開草原市場時也出了大力氣,並州人想分一杯羹,他們肯定不樂意。

甄宓告到了孫策面前,孫策也覺得頭疼,召來虞翻詢問。虞翻倒是早有定計,他建議對茶葉實施配額,限量供應。中山商人前期付出大,占的配額可以多一些,並州人剛剛稱臣,沒什麽貢獻,配額不宜太多,以後根據實際情況每年調整,既能平息紛爭,又能將主動權控制在手裏。

至於甄家,他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不能太過份了。冀州、幽州方向的茶生意大半歸了他們,總不能將並州方向也占了。一枝獨大並非好事,不利於整體控制,會稽、丹陽的種茶戶已經有意見了,說中山商人壓低收購價,影響了他們的收入。

孫策聽出了虞翻的意思。經過幾年的發展,尤其是開展海上捕魚的業務,甄家的財富暴增,已經引起不少人的嫉妒,他們自己也有些膨脹,什麽都想插一手。這種風氣不能助長,否則會引起非議。

孫策決定征甄儼入朝,安撫甄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