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7章 有破有立(第3/4頁)

“能。”陸康不假思索,理直氣壯。“我們儒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則天下,言行不一的偽君子為萬人唾棄。邦有道則谷,邦無道則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面對義正辭嚴,侃侃而談的陸康,嚴浮調第一次無言以對。這可真是要了命,這個問題不解決,不用孫策禁止浮屠道,連他自己都不會修習浮屠道,最多當個學問研究研究而已,行道就免了。

誰願意安穩日子不過,托缽沿街行乞啊。

孫策等了一會兒,又問了一句。“為人祈福求平安,是浮屠道的固有經義嗎?如果我記得不錯,佛陀是反對神通的。”

嚴浮調面紅耳赤,欲言又止。

孫策心中明鏡也似。佛教理論精深,邏輯嚴密,但佛教——至少這時候的佛教——還是以思辨為主,並不包括祈福這樣的法術。這些都來自於道門,而且是來自道門裏的原始巫術——道門本來就起源於民間,治病祈福、禳災祛魅都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佛教的思辨只能吸引知識分子,對普通百姓沒什麽吸引力,後來為了擴大信眾基礎這才從道門那裏學來了這些法術,比如超渡亡魂之類,最終青出於藍勝於藍,生意做得比道門還好。

嚴浮調只是開了個頭,效果不錯,一度還自以為得計,現在卻被孫策抓住了把柄,連反駁的機會都沒有。如果說沒有像佛陀一樣苦行只是做得不夠,那從道門那裏偷學祈福法術就是做得太過了,欺師滅祖這個罪名想賴都賴不掉。

“浮調學術不精,口辯不給,不能應對,還請大王稍微寬限些時日,容浮調請同門前來為大王解說。”

見嚴浮調想口遁,孫策也不挽留。“我隨時恭候,不過你涉嫌欺詐,在搞清楚真相之前,你接受諸家的財物要予以押扣。”

“我……”嚴浮調剛準備辯解,一看孫策臉色不對,想起自己答應吳夫人要為孫堅祈福求平安的事,又生生把話咽了回去。他懊喪不已,早知是這個結果,他又何必費盡心機的來見孫策?這不是自找沒趣麽。孫策雖然沒有禁止他傳道,卻比禁止更嚴重。

沒有了那些財物,以後的生活可怎麽辦?

嚴浮調失魂落魄,怏怏的走了。陸康心情大好,忍不住放聲大笑。他笑了一陣,夜猶未盡。“大王,你真覺得這浮屠教義有可取之處?何不索性禁了,免留後患?”

“堵不如疏。”孫策搖頭道:“信浮屠教的非富即貴,連我阿母都喜歡聽這嚴浮調講經,簡單的禁止不知會惹出多少麻煩。大戰在即,我不希望江東生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嚴浮調知難而退,或是出海求法,是眼下最穩妥的辦法。”

“大王要出戰?”陸康收起了笑容,眼中閃過一絲憂色。

孫策點了點頭。“陸公,你是江東耆賢,德高望重,又久經仕宦,經驗豐富。你說說看,眼下該如何平衡不同派系之間的關系?”

陸康沒有立刻回答。陸遜省親,他和陸遜深談過幾次,知道陸遜有功不賞,反而受罰,就是受派系之爭所累。孫策的發展太快,麾下文武又過於年輕,缺少年長穩重之輩,重臣中年紀最大的張纮還沒到五十歲,以前甚至沒有過主管郡縣事務的經驗,這樣一個人擔任首相實際上是有些吃力的。

張纮能做成這樣,已經超出陸康的預料。至於虞翻、郭嘉等人,包括孫策本人在內,聰明是毋庸置疑的,經驗卻普遍欠缺。在這種時候,向老臣請教實在是最正常不過的事。

當然,孫策親自趕回吳縣,不會只向他一個人請教,楊彪、黃琬等人都會受到他的垂詢,首先來吳郡郡學,向他請教,也是表示對他個人的尊重,對吳郡世家的尊重,自然也是希望得到他和吳郡世家的支持。

甚至可以說,當著他的面駁斥嚴浮調也是其中一環。這說明孫策是清醒的,知道只有儒學能夠治國。

“大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派系紛爭,說到底爭的還是私利。利不可無,無利不能存身。義亦不可或缺,不義則人自為利,一盤散沙,國將不國。”

孫策微微頜首。他現在的感觸是越來越深,如果沒有一個共同願景,一個團體都很難壯大,更別說一個國家,一個文明了。為了去除儒學的弊端,解放讀書人的思想,他公開否定天命,卻沒能建立一個代替天命的共同願意,在解放思想的同時,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

還要不要放,放到什麽程度,這是他最近考慮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利有大利小利,公利私利,近利遠利,義亦如此。義利當相配,方能各得其所,否則難免顧此失彼。霸道之失,就在於重利輕義,王道之失,則在於重義輕利。大王欲行王道,分利於民,卻又利重義輕,近乎霸道,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依老臣之見,民之利不可奪,那就只能著眼於義,使民知義,知大義,義利重歸於平衡,則霸道之失可免,王道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