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7章 有破有立(第2/4頁)

陸康不屑一顧。“當然是儒門學問,道門不過附會而已,哪裏懂得易之真義。”

“不然。”孫策搖搖頭,想了想,轉身一指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峰,一道清泉正順著山坡流淌,嘩嘩有聲。“譬如這水,在峰頂匯聚成泉,一方面受日光蒸騰而為汽,為雲為霞,另一方面順流而下,滋潤草木,看似截然不同,其實都來自於那一窪清泉。異與同,不在於水,而在於人,在於人能看到哪一步,想到哪一步。若是見雲是雲,見水是水,那就是異。若見雲不是雲,見水不是水,那就是同。”

陸康撫著胡須,思索片刻。“臣雖不完全贊同大王之說,但也不得不承認大王說得有些道理。僅境界而論,已非臣所能及。”

嚴浮調雖沒說話,卻也下意識的點頭贊同。他想了好一會兒,又問道:“浮調承認學問不精,境界不高,不如大王遠甚。但自覺問道之心尚誠,日夜警省,不敢疏忽,大王為何責浮調以欺師滅祖之罪?”

孫策收起笑容,斜睨了嚴浮調一眼,看得嚴浮調心裏咯噔一下,有種不祥的預感。

“你當真不知?”

“浮調……不知。”

“那我問你,佛陀本是王子,為何出家苦行?”

“為悟道。”

“苦行是不是悟道必須?”

嚴浮調遲疑不答。他已經明白了孫策的意思。在傳道和與人辯論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人提及過這個問題。信了浮屠教,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是不是一定要苦行?佛陀以王子之尊出家,拋妻棄子,托缽行乞,是不是必須如此?這個問題不僅讓很多對浮屠道經義感興趣的人望而卻步,也讓很多持反對意見的人有了攻訐浮屠道的借口,陸康便是其中之一,剛剛就曾指責浮屠道無君無父,不合人倫。

對潛在信眾的疑惑,這個比較好解答,不出家也可修習浮屠道,即所謂居士。居士這個詞本是指處士,近似於隱士或者逸士,如今被浮屠道借用過來,指在家修習浮屠道的人。對那些想修浮屠道,求解脫,卻又不能出家的人來說,做居士同樣是一種選擇。

至於無君無父,不合人倫,嚴浮調根本不屑一顧。浮屠道勸人向善,求的是大福報,是來生的解脫,不僅對自己有益,對君父同樣有益,更甚於孝子忠臣。

但他不敢用同樣的理由來反駁孫策。孫策剛剛表現出了對浮屠道的了解,已經遠在他之上,說服他可比說服陸康等人難多了。如果一言不合,在吳國傳道的事就泡湯了。

“是不是不太好回答?”孫策來回踱了兩步。

嚴浮調老老實實的承認。“大王境界高明,浮調的確有所顧忌。個人榮辱事小,傳道事大。”

“既然如此,不如我替你答了吧。苦行未必能悟道,但不苦行怕是悟不了道。何也?浮屠經義在空,在斷舍離,放棄身外之物,甚至放棄肉身,直指本原。苦行是為了放棄那些不必要的牽掛,如果連身外之物都放不下,你還悟什麽空?”

孫策在嚴浮調面前站定,又道:“你身邊的弟子,是不是已經有人沉湎於錦衣玉食、聲色犬馬,置道心於腦後了?以佛陀之大智慧,都要終生苦行,你們何德何能,覺得自己毋須苦行就能解脫,得大福報?”

嚴浮調窘迫不已,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何止是他身邊的人,他本人也不例外。對他來說,浮屠道首先是一種學問,他喜歡這種學問,並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卻沒有苦行求道的意思。

“你說,這是不是欺師滅祖?”

“這個……大王,我等凡夫俗子,豈能與佛陀相提並論,此生解脫,怕是無望,只能……”

“既然智慧不如佛陀,就更當勇猛精進,不能片刻放松。”孫策揮揮手。“你想傳道,我不反對。有人願意信奉浮屠道,我也不反對。求學問道,這都是你們的自由。但欺世盜名不行。你如果只是想研究浮屠道經義,做個居士,即日起可以譯經講學,但不得誘人奉道。如果你想奉浮屠道,那就請你按照佛陀故事,托缽行乞。你不能讓人舍棄身外之物,自己卻大肆聚斂,這不是傳道,這是詐騙對不對?”

嚴浮調大驚失色。“大王,這……”

“我說得不對?”

嚴浮調張著嘴,瞪著眼,一時不知該從何說起。他知道說服孫策會很難,卻沒想到孫策不反對他傳道,卻要求他們按照佛陀的故事行道,只能托缽行乞,做個苦行僧。

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些?

陸康看在眼裏,喜形於色。“大王這也是為你們好。身心不二,方能行道,飽食終日,醉生夢死,如何行道?”

嚴浮調氣苦,忍不住反駁道:“陸祭酒,你們儒門能依聖人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