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4章 未盡之言(第2/2頁)

天子覺得劉曄說得有理,孫策重視工商,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賦稅,但糧食的產量提升有限,遠遠達不到賦稅增加的速度。自古以來,為什麽一直強調重農抑商?就是因為商業的發達會導致大量的寄食人口,增加糧食的消耗。錢再多,買不到糧食也是枉然。

孫策重工商,又大興教育,用精兵,這些都會減少耕種人口,增加寄食人口。孫策重視屯田,可以緩解矛盾,卻無法根除矛盾,他有很多錢,卻沒有那麽多的糧。否則他有那麽多人口,一個豫州就能興兵二十萬,加上其他諸州,有足夠的兵力橫掃天下。

可他沒有那麽多糧,不敢征那麽多兵,就連豫州征發的二十萬兵也只能據城而守,吃自己的存糧。據城而守不僅可以降低對士卒的要求和數量,還可以大幅減少消耗,在必要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頓也能維持很長時間。進攻則不然,一旦缺糧,大軍就有可能崩潰。

天子越想越覺得有理。他想起毌丘興剛才的應對,突然有些後悔。賈詡收集到的信息並不比秘書台多,他之所以能有所發現,和他花的心思有關。他仔細分析了那些數據,進行推算,相對準確的了解孫策的開支,這才清楚孫策的這個弱點究竟有多嚴重,而不是泛泛而談。

不算不勝,但算和算之間也是有區別的,誰算得越準,誰就越能清晰的把握形勢。就像下棋一樣,勝負有時候就在一子半子之間,尤其是雙方實力相當,難分難解的時候。

過了好一會兒,毌丘興又來了,與他一起來的還有閻溫、楊阜。在此之前,楊阜已經向毌丘興了解過推算的具體過程,得出了和劉曄相似的結論,只是還沒來得及問其他的。此刻當著天子的面,劉曄再次征詢毌丘興,又以秘書台收集到的情況進行補充佐證,得出的結論更加準確,更有說服力。

對峙對孫策更有利。他當然會有損失,但損失在可承受的範圍以內,如果考慮到他正在推廣宿麥,有可能實現稻麥兩熟,江東的糧食生產潛力驚人。朝廷和冀州卻不行,尤其是冀州,袁譚興二十萬大軍嚴重影響了冀州的生產,冀州也許還能支持一段時間,恢復卻不可能,只會越來越弱。

急攻對雙方都不利,尤其是朝廷,要冒很大的險,但一旦成功,收獲也很大,不僅可以收復失地,還能獲得人口,彌補自身實力的不足。反觀孫策,他勝則無所得,敗卻有可能丟失既有的土地和人口,更會打破他不敗的神話,對民心士氣造成挫傷。

權衡利害,當然還是進攻對朝廷有利。

天子心中喜悅,卻沒有失態。他看了劉曄一眼,劉曄會意,很客氣地對毌丘興說道:“賈君侯可曾構想過類似的方略?”

毌丘興搖搖頭。“君侯最近閉門讀書,關注的是大勢,不在枝末。他遠離戰場,不了解雙方將領,也不清楚雙方的裝備、士氣差距究竟有多大,無法制定具體的作戰方略。不過……”毌丘興咽了一口唾沫,潤了潤嗓子,既讓自己平復一下心情,也刻意制造一些期待感。他很清楚,現在是決定他前程的關鍵時刻,不能有任何疏忽。賈詡教了他用兵之道,沒有給他具體的提示,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讓天子滿意,他心裏沒底。

天子和劉曄互相看了一眼,會心一笑。劉曄追問了一句,語氣更加親切。

“伯起不妨直言,陛下求賢若渴,知人善任,定不負伯起良策。”

毌丘興向天子行了一禮,穩住心神,緩緩說道:“君侯曾教導我說,用兵雖尚奇,必根於正。何謂正?有所必爭,有所不爭。必爭者,利也,或地利,或人利,或財利。以弱勝強,以戰養戰,必當爭利,戰輒有利,方能越戰越強。若無利可爭,雖勝亦負。”

劉曄有些不耐煩,他哪有興趣聽毌丘興講用兵之道。“伯起以為,當先爭何利?”

“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