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1章 境界(第2/2頁)

郭圖撫著胡須,點點頭。“不過我還是覺得奇怪。五年計劃難道比平定天下還重要?就我目前了解到的信息,除了荊州,其他諸州並無增加田租的跡象。如果行戰時機制,征收百姓手中的余糧,孫策應該能供得起二十萬大軍征戰三到五年。行王道,愛護百姓是好事,可先行霸道,平定天下之後再行王道,減免賦稅,與民休息,不比僵持對峙好嗎?僵持越久,消耗豈不是越多?”

沮授沉吟片刻,眼神微閃,欲言又止。郭圖看得真切,忍不住說道:“公與,存亡之際,你我當捐棄前嫌,並力輔佐君侯,有什麽話就直說吧。”

沮授有些尷尬,躬身施禮。“祭酒,授也只是一孔之見,未必能當真。”

“說說無妨。”

“我倒是覺得,王道、霸道也許並不是孫策關注的重心,他關注的可能是士風轉換,也就是讀書人能否成為他口中的士。君侯,祭酒,何公,你們還記得《士論》中對士的定義嗎?孫策所說的士不僅包括文士、武士,還抱括醫士、匠士等百工之人。不可否認的是,自從這些人被納入士,收入、地位提高,這些年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孫策的實力增長如此迅猛,這些百工之士不可或缺。風氣所致,如今中原讀書人從事這些技藝之事的漸多,不問稼穡,固守君子不器之聖人遺訓的漸少。如果有一天,決定戰場勝負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兵力多寡,甚至不是將士的勇猛與否,而是隱在戰場之後的百工之士技藝高低,將是何等局面?”

沮授咳嗽了一聲。“如果有一天,這些百工之士設計出比戰馬還要快的戰車,那又當如何?”

郭圖面色變了幾變,隨即又笑道:“比戰馬還要快的戰車?這怎麽可能?公與,你想得太多了。”

“我也只是想想。”沮授哈哈一笑,眼中卻露出幾分神往。“可是誰又敢說一點可能沒有呢?如果真有那一天,人的智慧可以超過蠻力,我中原衣冠何懼草原上來去如風的蠻夷?”

郭圖沒吭聲,不以為然。

袁譚撚著手指,若有所思。過了片刻,他一聲輕笑。“公與說得有理,人力再強,不過舉鼎,馬速再快,不過千裏,體力終究有限,智慧卻有可能是無限的,我們都是只知使蠻力的野蠻人,不配做他的對手,只配做他的磨刀石。”

郭圖咳嗽了一聲:“君侯何必如此沮喪。王道、霸道可雜用,智慧與武力也不可偏廢。君侯若是覺得孫策所行之道可取,將來擊敗他之後再行也不遲。兩軍相爭之時,還是要以生死為重,只有勝者才有機會實踐心中之道,敗者連命都保不住,又如何行道?”

袁譚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

見袁譚意志消沉,沮授又心思不屬,郭圖提高了聲音,提醒他們放棄那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想法,將話題拉回到當前的形勢上來。不管孫策為什麽會班師,他三面受敵的形勢是事實。在孫策離開荊州之後,周瑜、黃忠有可能會放緩進攻節奏,魯肅也會將戰線控制在弘農一帶,與河東的賈詡、董越及關中的天子三方對峙,朝廷和曹操展開反擊的可能性都不大。有可能打開局面的戰場只有青州,只有青州實現了牽制孫策主力的目標,益州、關中才有可能發起反擊,形成對孫策的包圍。

如何攻取青州,就成了整個形勢的重中之重。

考慮到孫策回到江東,隨時可能北上增援,郭圖建議催促劉備派騎兵增援。青徐的地勢適合騎兵奔馳,以步卒攻城,以騎兵深入侵擾,截斷援軍,切斷糧道,是最穩妥的戰法。考慮到劉備與孫策的關系,他麾下的大將關羽、張飛統兵出戰的可能性不大,最好是要求劉備本人出戰,牽招為副,如果劉備不肯,那就退而求其次,命牽招統領幽州漢胡騎兵助陣,這樣對雙方都比較穩妥,不至於互相猜忌。

沮授表示贊同,又增加了一條,形勢危急,不能瞻前顧後,盡可能征發冀州的所有兵力,形成五倍以上的兵力優勢,爭取一戰建功。

袁譚欣然從命,一邊命人通報田豐,讓他與冀州世家洽談,征兵征糧,一邊請何颙去一趟兗州,與曹昂、陳宮等人見個面,順便迎接朝廷的使者太仆韓斌,共商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