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2章 箭在弦上(第2/2頁)

況且他也需要有經濟收入,再這麽下去,他這座宅子就保不住了。發行報紙,不僅他個人有了生活來源,與他交往的儒生也有了謀生的機會。

辛評一點也不意外。他隨即說到當前的困境。面對孫策的兩路進攻,益州的形勢非常緊張。他希望來敏能為曹操執筆,寫一封奏疏,請朝廷調集更多的兵力圍攻孫策,減輕曹操的壓力。來敏的家世、名聲出類拔萃,他為曹操發聲,朝廷不會掉以輕心。這不僅是為了曹操,也是為了益州。

來敏知道這個好處不會沒有條件,考慮到欠辛評一個人情,不能不給點面子,再加上辛評說得也有道理,益州如果被孫策攻破,倒黴的不僅是曹操,對朝廷也非常不利,便答應了。

辛評滿意而歸,將來敏所擬的奏疏給戲志才看後,稍微改動了一下,派人送往長安。

……

長安的氣氛很緊張。

黃忠攻占房陵,全殲龐羲率領的一萬援兵,上庸城已成孤城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為之震動,就連荀彧、劉曄都有些慌了神。

黃忠、周瑜兩路進軍益州,一受阻於房陵,一受阻於清浪灘,雙方對峙一年,未能前進一步,對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機會。勞師遠征卻受阻堅城之下,消耗甚大卻一無所獲,這無疑是好戰必亡的最好注腳,同時也證明孫策並非不可戰勝。既然房陵、清浪灘都能憑地利守住,關中更毋須擔心。強弩之極,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只要朝廷能沉住氣,中興的機會也許就在眼前。

這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突如其來的戰報面前碎了一地。雖然上庸的得失還沒有確定,但房陵被攻破,上庸也未必能獨全。無援不守,無糧不守,如果吳懿不能及時增援,上庸的陷落不過是遲早的事。

針對這種情形,朝廷是否是派兵入漢中助陣就成了很多人討論的重點。漢中如果失守,朝廷失去了益州,形勢將進一步惡化。也有人擔心,本來曹操進攻荊州,牽制孫策是他個人的事——至少表面上如此,朝廷從關中出兵,那就和孫策撕破了臉皮,正式與孫策決裂,孫策會不會放棄益州,集中兵力來攻關中?

大臣們爭論不休,天子也莫衷一事。最近的事情變化太快,他有些應變不及。除了漢中的戰事,河南的戰事也讓他臉上無光。袁譚攻入河南,收復洛陽,朝廷為袁譚加官進爵,結果轉眼之間,袁譚退兵,魯肅重奪旋門關,洛陽的形勢又恢復了原狀,得利的只有袁譚,朝廷卻被狠狠抽了一耳光。

天子很丟臉——他覺得自己被袁譚耍了,更絕望——孫策的實力超出了他們的估計,形勢比他們預期的還要嚴峻。黃忠能在漢中戰場取得這樣的進展,周瑜也可能在武陵戰場取得突破。如果其他方向沒有進一步的動作,牽制孫策的兵力,益州很可能被孫策拿下。真到了那一步,朝廷失去了益州這個糧倉,孫策天下三分有其二,中興就徹底無望了。

是立刻與孫策決裂,奮力一擊,還是放棄這最後的機會,聽天由命,成了天子必須面對的抉擇。

來敏的奏疏來得正是時候,天子反復考慮,決定主動出擊。別人是靠不住的,命運只能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自己正面擊敗孫策,才有可能扭轉形勢,證明大漢火德不衰,朝廷還有中興的機會。錯過這個機會,不僅益州有可能落入孫策手中,人心也將背棄朝廷。

新野來家不是普通的世家,來敏也不是普通的讀書人,他是勛貴的代表,一旦這樣的世家子弟對朝廷失去了信心,朝廷將全面失去關東。就算能守住關中,他也只是一個蠻夷之君。

太傅皇甫嵩、太尉士孫瑞當即表示反對。朝廷剛剛恢復了一點元氣,只能防守,不宜主動出擊。一旦戰敗,關中必然崩潰,再無收拾的可能。還是再等等,讓袁譚、劉繇等人從兩翼發起攻擊,牽制孫策的兵力為佳,朝廷不宜親自出面。

荀彧也表示反對,只有劉曄、楊阜等人支持天子。尤其是楊阜。他對天子說,朝廷可以信任涼州人,不僅是關中的涼州人,還有並州、河東、弘農的涼州人。當年段煨等人隨徐榮入南陽,屠南鄉、順陽,又被孫策全殲近兩萬精銳,與南陽人的仇恨無解,與孫策的仇恨也無解,他們絕不會願意看到孫策問鼎天下。孫策封王以來,賈詡一直沒有任何行動,不久前還趕走了蔣幹,與孫策劃清界清的心意甚明,只是賈詡等人不相信袁譚,所以不敢出兵罷了。如果朝廷出兵,以涼州人為主力,必能對孫策造成極大壓力。一旦孫策不支,不用朝廷號召,袁譚、劉繇也會一哄而上,分食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