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2章 水鏡先生(第2/3頁)

袁譚覺得有理,隨即上書朝廷,舉薦故河內太守張楊為鎮東將軍,行河南尹,移鎮洛陽。自己則退回冀州,準備糧草,進攻青州。

張楊是雲中人,和呂布關系很好。河南尹當然比河內太守尊貴,袁譚舉薦張楊任河南尹,不僅升了張楊的官,又賣了一個面子給呂布,還順理成章的將張楊趕出河內郡,可謂是一舉三得。

朝廷幾乎沒有任何遲疑,迅速答應了袁譚的要求。

袁譚隨即撤出洛陽,順河而下,趕回冀州。秋收將至,他要確保冀州安全無虞,準備錢糧,攻擊青州。河南的得失對他意義不大,他沒興趣為朝廷賣命,平原卻是嘴邊實實在在的好處,他是真心想取勝。

……

七月,襄陽,鏡湖。

孫策坐在湖中的涼亭上,手持釣杆,和水鏡先生司馬徽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

在幾方角力之中,建安四年的夏天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隨著天氣轉涼,秋收將至,一個肅殺嚴酷的冬天越來越近。

黃忠、周瑜先後傳來消息,經過幾個月的適應,他們已經做好進攻的準備,只等天氣稍微涼快一些。漢中的情況還好,黃忠逼降房陵之後,一直留在房陵休整,連消息都沒有外露,以至於上庸的許攸到現在都不知道房陵已經失守,還在試圖派人打探房陵的消息。武陵的情況卻有些復雜,賀齊在壺頭山紮營,誘使數萬夷人從四面八方聚到清浪灘,打算據險阻擊賀齊,再現當年挫敗馬援的故事,孰不知正落入周瑜的計劃之中。周瑜調集了人馬,就等著秋收之後屯田兵到位,一舉擊敗這些夷人精銳。

這兩場戰事之後,黃忠、周瑜都會迅速向前挺進,能打到什麽程度,孫策也沒數,軍謀處也推演不出來。模型太粗糙,樂觀的結果和悲觀的結果差距大到讓人不敢相信。

在批復他們的作戰方案前,孫策到鏡湖來釣魚,靜靜心。

司馬徽比龐德公年輕十來歲,正當壯年,但他卻完全沒有入仕的興趣,甚至不願意進襄陽書院,安心做一個閑人。他在鏡湖借住,除了主人龐德公等有限的幾個人之外,一般人來了都不肯接待,經常托病謝客,一個人自在的讀書。

孫策通過龐德公知道司馬徽的興趣不是作官,在禮貌性的邀請了一回之後,再也不提請司馬徽出山的事。他來鏡湖也不刻意拜訪司馬徽,遇到了就聊兩天,遇不到就算,有時候兩人隔湖相望,孫策也只是舉手示意,打個招呼,不主動去司馬徽的小院打擾。

他因此成了司馬徽的小友,非常談得來。

兩人天南海北的閑扯,也沒什麽目的和範圍。既能說眼前的風景,也能說長安的政局,有時候還評鑒一般劉和、孫匡的新作,尤其是劉和。劉和沒什麽正經任務,她喜歡畫畫,向蔡邕、蔡琰學習後繪藝大增,去年畫了一卷襄陽百姓的生活圖卷,不僅得到了天子的誇獎,還得到了不少書坊的青睞,有書坊出錢買下了她的畫,還請她為新書畫插圖。劉和的繪藝不如蔡琰,但她長公主的身份太誘人了,而且空閑時間多,作品數量遠非蔡琰可比,也算掙了不少的名氣。

司馬徽看了幾幅劉和畫的插圖後,對這位出身高貴,卻沒有一點富貴氣的長公主非常感興趣,和孫策聊得很開心。他給劉和下了一個評語:返樸歸真,有道家之妙,尤其是莊子。

孫策知道司馬徽出入儒道之間,對道家思想很是推崇。只不過他對道家印象一般,總覺得道家只適合於個人心性,對政治、經濟的積極影響有限,尤其是莊子。曳尾塗中真那麽爽麽,不向人借米才是王道。劉和的畫是不是合乎道家之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現在能靠這門手藝養活自己。

“她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養活自己,我很開心。是不是合乎道家之妙,我並不關心,順其自然吧。”孫策提起釣杆,魚鉤上卻空空如也,不僅沒有釣到魚,連魚餌都不見了。孫策咂了咂嘴。“這鏡湖的魚越來越狡猾了。”

司馬徽笑道:“順其自然,就是道家之妙。大王是口中無道,心中有道。”

孫策哈哈一笑。“先生這評句可有歧義,傳到別人的耳朵裏,我豈不成了無道昏君?”

“大王在乎嗎?”司馬徽反問道。

孫策想了想。“說一點也不在乎,那肯定是假的。說有多在乎,恐怕也有限。生死存亡面前,有道無道其實沒那麽重要。我覺得吧,千方百計的活下去就是道,個人也好,家國也好,概莫如是。不承認這一點,都是胡說八道。”

司馬徽哈哈一笑,正準備說話,一個年輕人沿著曲廊走來。他看了一眼,不由得贊了一聲:“此少年有龍鳳之姿,將來必是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