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0章 燈下黑(第2/2頁)

袁權愣了片刻,想起黃月英和馮宛的眼神,如夢初醒。“我疏忽了,怎麽就沒想到這一點?”

“這就叫燈下黑。”孫策意味深長地說道。“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盲點,你我都不例外。”

……

太湖,大雷山棧橋。

小船緩緩靠岸,搖船的漁夫跳上岸,拽著纜繩,固定好船。在岸邊等候的袁耀毋須吩咐,搶上前去,扶著趙岐的手臂。“趙公小心,太湖霧氣大,地上有些濕滑。”

趙岐上下打量了袁耀兩眼。“你是公路之子?長這麽高了?”

“趙公記性真好。小子袁耀,字伯陽,在洛陽時曾面受趙岐教誨。”袁耀面帶微笑,扶著趙岐上了岸。楊彪和黃琬趕了過來,向趙岐躬身施禮。趙岐在岸上站穩,扶著袁耀的手臂,定了定神。九十歲的人了,畢竟不如年輕時,坐了一會兒船就有點暈。

“趙公,一路上風景如何?”黃琬笑眯眯地問道。

“且喜且憂。”趙岐嘆了一口氣。在陸康的陪同下,他由秣陵經湖熟、句容、曲阿,一路走一路看,用了七八天時間才到吳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的這一切讓他既興奮又擔心。興奮的是眼前這一切正是他夢寐以求的盛世前兆,百姓安居樂業,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擔心的是民心所向,江東之人眼裏已經沒有朝廷,或者說他們已經把孫策當成了朝廷。

“幾分喜,幾分憂?”黃琬追問道。

趙岐瞅瞅黃琬。“公琰希望是幾分?”

黃琬大笑,伸手相邀,陪著趙岐向前走,五十多歲的他在趙岐面前像個頑皮的孩子。“趙公用一生心血注《孟子》,踐行孟子之道,你的大作尚未竟稿時我就拜讀過,如今印行天下,更是置諸案頭,朝夕揣摩,竊以為趙公不愧是黨人中堅,所注的每一字都是為我黨人發聲。”

趙岐苦笑。“這麽說來,公琰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枉此生了?”

黃琬微微一笑。“趙公,我黨人前仆後繼,死不旋踵,豈是為了自己的一生?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郤,忽然而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太平,這才我感到慶幸的事。”

“公琰覺得太平可期,我卻擔心只是水中之月,近在咫尺卻無法觸及。”

黃琬回頭看看趙岐。“趙公,我們打個賭吧。”

“賭什麽?”

“賭你期頤之前,天下太平。”

趙岐沉默不語,隨著黃琬、楊彪向前走。他們經過長長的棧橋,踏上山坡,在小徑間緩緩而行。吳郡的春天來得早,山上的樹葉已經泛了綠,一朵朵、一叢叢的小花在樹林間綻放,大雷山披上了春裝,陽光普照,溫暖明亮。樹影如煙,在陽光中浮動著淡淡地霧氣,漫步在山道之上,仿佛在畫卷中穿行。

來到楊彪住的小院前,趙岐停住了腳步,轉身遠望。山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幾只漁船點綴其間,遠遠的傳來歡快的漁歌,一片太平景象,讓人心醉神迷,忘卻塵世。

“公琰,你知道天子西征大捷嗎?”

“聽說了。”黃琬淡淡地說道。

趙岐轉過身,看著黃琬,溝壑縱橫的臉上滿是不忍。“那你還覺得太平可期?”

黃琬點點頭。“天子若為堯舜,能行禪讓之事,自然是最好。若以為涼州羌胡堪用,以暴侵仁,勝負也不過三五年之間的事,何懼之有?趙公別忘了,初平二年,吳侯在南陽一戰殲滅兩萬涼州精銳。”

“以暴侵仁?”趙岐品味著這四個字,看著黃琬的眼神中充滿了驚訝。“公琰,你是這麽想的?”

黃琬轉身,直視趙岐,眼神凜冽起來。“趙公從關中而來,行程四千余裏,過四州八郡,見過的百姓成千上萬,誰行仁政,誰行暴政,誰是衣冠華夏,誰是左袵蠻夷,還分不清嗎?趙公,你雖是關中人,卻是飽學儒者,總不會願意與羌胡為伍,食酪臥氈吧?恕我直言,我是不願意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琬蒙趙公之教,奉孟子之道,對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深以為然,若趙公悔前作,棄民與社稷不顧,一心為君,請容琬告退,免洗耳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