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9章 一將難求(第2/2頁)

“夜長夢多?”

“是的,張敞擔心公孫度反復,希望接任遼東太守的人足夠強悍,讓公孫度不敢有非份之想。太史子義是青州人,又與邴原等人相識,有青州流民相助,能迅速掌握遼東。可是從長遠而言,這未嘗不是個隱患。太史子義是武人,邴原等人以名士自居,未必能奉其號令,萬一再挾民意,反客為主,反倒讓太史子義左右為難,嚴則傷鄉黨之義,寬則有縱容之嫌,縱使君侯信他,也難免惹人非議。”

孫策點點頭。“那你說說,除了太史子義,還有誰可以接任遼東太守?”

“陳叔至,董元代,都可以。”

孫策明白了諸葛亮的擔心。正因為太史慈是青州人,與邴原等人相熟,他們反而對太史慈沒什麽敬畏可言。這些人的號召力比太史慈大,那些青州流民更願意依附他們,不願意依附太史慈,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太史慈反而會被掣肘,還有可能引發對他不利的流言蜚語。

陳到是一個合適的人遠,但親衛騎不能無人統領,陳到不能動。董襲的忠心無虞,但他更熟悉步卒戰法,對騎兵作戰不熟悉,未必適合做遼東太守。他的優勢也許就是他的江東系身份。

孫策有些頭疼,他麾下將領不少,精通騎戰的人卻不多,而在北疆作戰,不精通騎戰是無法勝任的。不僅要精通騎戰,能獨立統兵,還要有理政的能力。遼東情況復雜,暫時不可能實行軍政分離。可惜,陳武等人都太年輕了,暫時還不能獨當一面。

想來想去,還就是太史慈最合適。

孫策一時難以決斷,讓諸葛亮把郭嘉請了來。郭嘉聽完孫策的想法後,也覺得這個人選不太容易。諸葛亮的擔心有一定道理,太史慈與邴原等人共事未必能占上風,但除了太史慈之外,的確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像太史慈這樣的人實在不多。

郭嘉最後提了一個建議:讓太史慈任戰區督,節制右北平、遼西、遼東、遼東屬國、玄菟、樂浪諸郡軍政,將各郡騎兵集中起來,由太史慈統一指揮。遼東太守可以另派人選,主要負責境內的政事,分擔一部分軍事——主要是步卒的訓練指揮——協助太史慈。為了能盡快控制遼東,可以從立功將士中挑選一部分人到各縣任職,負責軍事。

孫策覺得這個辦法不錯,降低了遼東太守的軍事要求,人選一下子多了起來,董襲也可以勝任了。等他熟悉了騎兵戰法,再讓他做個完整的遼東太守,分擔太史慈的一部分責任也不遲。

思路一開,原本棘手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孫策讓顧徽寫信,先派人去向邴原等人致意,探探他們的口風。如果他們願意接受辟除,那就委任他們為郡史、縣令等職,協助太史慈、董襲控制遼東,如果不樂意,也不勉強。遼東是邊郡,對軍事素質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對文化素質的要求,名士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

即使如此,孫策也沒有敷衍了事。他正要重建青徐,這些青州人還是能派上用場的。顧徽寫完草稿後,他仔細讀了兩遍,又提了幾條意見,讓顧徽潤色一下,等孫乾回來,派孫乾去一趟襄平。與公孫度談妥之後,孫乾反正要去襄平見公孫康,正好兩件事一起辦了。

在耽誤了兩天時間後,甘寧終於率領水師趕到。這一路逆風行駛,他是吃了不少苦頭。得知戰事已經結束,孫策擊潰公孫模,逼降了一萬多遼東步騎,他扼腕嘆惜,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孫策隨即給他一個任務:送張敞上任,撫略樂浪,並抓捕張岐歸案。

甘寧大喜過望,美滋滋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