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8章 拿得起,放得下(第2/2頁)

“玄菟公孫度,請使君指教!”

“吳郡沈友,請府君指教!”

兩人握刀在手,來回轉了兩圈,公孫度一聲厲喝,邁步上前,揮刀猛劈。沈友不慌不忙,左躲右閃。公孫度本來擔心沈友會憑刀利砍斷他手中的戰刀,但幾次接觸,發現沈友只是利用精妙的刀法化解他的攻擊,並沒有大力劈砍的意思,不禁暗自佩服。

這才是真正的高手。如果只是憑著兵器鋒利取勝,反倒落了下乘。

公孫度主動進攻,連砍數刀,都沒能占得上風,沈友點到即止,遊刃有余,隱而不發,公孫度自知沒有取勝的機會,主動抽身而退,倒提戰刀。“使君刀法精妙,度甘拜下風。”

沈友含笑還禮。“府君性情中人,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是幽州俊傑。”

……

孫策收到孫乾回報,得知張敞等人願降,如釋重負。張敞等人投降不僅避免了一場惡戰,還得到了大量的糧草補充,他的底氣更足了,大可以逸待勞,等公孫度從山裏鉆出來,再戰一場。

張敞有功,他迅速兌現了諾言,委任張敞為樂浪太守,其他諸將暫時各領本部,不作調整,以免心生疑懼。與此同時,他派董襲、朱桓趕往平郭、汶縣,接管兩縣防務,並將公孫模從兩縣征發來的百姓遣散。沒有了百姓,這些遼東軍降卒就算想做點什麽事都不方便,只能安安靜靜地待在大營裏等候處置。

就在孫策打算等甘寧率領水師趕到,將糧食裝船的時候,沈友送來公孫度請降的消息。孫策很是意外,他從來沒想過公孫度會投降。不過看了公孫度的要求之後,他有點理解了。

除了家族的利益之外,公孫度要求掌管一郡,或者主掌一軍,兵力不低於兩萬人,不離開北疆,最好是不離開遼東一帶。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征討扶余,他想把這件事做完。如果孫策同意,並給予一定的支持,他還想徹底征服高句麗。

看完沈友的報告,郭嘉半天沒有表態。

孫策理解郭嘉的擔心。兩萬步騎,在遼東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又掌握在公孫度這樣一個梟雄手中,這無異於又增加了一個不穩定因素。萬一公孫度是緩兵之計,等他率領主力離開,公孫度再反手一擊,遼東還是他公孫度的,這一戰等於白打。就算接受公孫度投降,也不能按照這個條件來,要麽將他調離遼東,要麽削減他的兵力。但郭嘉不好直言反對這個建議,因為公孫度向沈友投降,這就是沈友的功勞,關系到整個江東系。他如果反對,就算孫策不懷疑他,別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更何況沈友背後還有一個龐統,與孫策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不僅郭嘉如此,軍謀們也大半表示反對,認為風險太大,不宜全盤接受。

但孫策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要讓沈友有立功的機會之外,他並不太擔心公孫度反復。往好處想,公孫度不是劉備那樣的人,反復的事未必幹得出來。往壞處想,就算公孫度將來會反復,重奪遼東,至少也要一年半載。有了這一年半載,他已經能在遼東站穩腳跟,公孫度未必有機會重奪遼東。以公孫度的聰明,他大概率會認命。如果他不能確保遼東的安定,就算公孫度現在是真投降,將來也會有其他想法。

關鍵還在於自己,不在於公孫度。

孫策與郭嘉商量了一番後,郭嘉有些勉強地接受了孫策的意見。

孫策安排孫乾去一趟沈友處,負責與公孫度談判。孫乾之前就與公孫度見過面,由他出面談判最合適不過。他原則上同意了公孫度的要求,但有些細節還是要商量一下的,有些事項要進行調整。與此同時,孫策又請來了張敞,向他詢問從青州來的避難百姓在遼東的具體位置,他打算從裏面挑一些人擔任官職。

得知公孫度也降了,張敞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有些不安。公孫度投降,戰事結束,他們的家人就不會有危險,但他和郭嘉等人的擔心一樣,生怕公孫度會反復,到時候再報復他們。得知孫策要辟召青州士人為吏,治理遼東,他樂見其成,一口氣報上了十幾個人的名字,其中不乏管寧、邴原、王烈這樣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