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 忠心的代價(第2/2頁)

“子柔兄所言甚是,對朝廷來說,退守益州的確是一個選擇,只要經營得當,至少可以再堅持二三十年。可是對益州來說,這卻未必是一個上佳的選擇。我怕用不了十年,益州百姓就會像關中百姓一樣爭赴荊州。子柔兄,你趙家的富貴可是建立在益州百姓的苦難之上的。”

趙溫抗聲道:“那又如何?益州是朝廷的益州,但使有利於朝廷,益州人當仁不讓。”

“子柔兄忠義,令人敬佩。”張纮笑眯眯地點點頭。“你放心吧,孫將軍有仁心,斷不會發生吳漢屠蜀那樣的事。只不過新朝恩澤能不能越過巫山、秦嶺,那就不能好說了。”

趙溫嚅了嚅嘴,欲言又止。他知道這件事牽涉極廣,絕不是說說這麽簡單,就連提議的士孫瑞本人都說這只是無奈之舉,可見一斑。他身為蜀人,要考慮的東西更多。天子幸蜀,益州人可得一時風光,加官進爵在所難免,但風光的背後是巨大的代價,供養一個朝廷需要花多少錢,他就算迂闊,不像孫策、郭嘉那樣能將賬算得清清楚楚,也知道這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益州撐不了幾年。

如果天子在益州休養生息幾年,還有機會平定天下,再次中興,那益州人吃幾年苦能換來幾十年的榮華富貴,那也就罷了。可是如果吃苦的結果卻只是為大漢延續十余年,然後迎來戰火,即使到了新朝還要倍受壓制,這代價就太大了,沒幾個人願意做這虧本生意。

天子能戰勝孫策嗎?就算不是絕無可能,至少也是希望渺茫。趙家深受國恩,可以忠心為國,不惜代價,可是其他人呢?益州可不是中原,益州民風剽悍,世家、豪強出仕的少,沒享受過朝廷的恩惠,大多數人沒什麽忠義之心,他們更重看自己的利益,朝廷為了控制局面,說不定要大開殺戒。

不久之前,劉焉就是這麽幹的。

想起那些被劉焉殺掉的鄉黨,趙溫打了個激零,後背直冒涼氣。

張纮沒有再說這個話題,陪著趙溫回到船上,在湖中遊覽了一番,還領他去看水師操練。趙溫心事重重,根本沒有心思細看,再說他也不懂軍事,只知道這些水師的樓船很大,士氣很旺,一看就知道是精銳之師,至於戰術好不好,又有什麽優劣,他是一竅不通,看不出所以然。

回到驛舍,張纮將趙溫送下車,拱手作別。“子柔兄,我這兩天還有些俗務,不能來陪你,你也不用著急,好好想一想,再做決定不遲,反正這事也不急。”

趙溫答應,看著張纮離開,回到自己的房中,來回踱步,撚著胡須,反復盤算,久久不能決定。趙範和王安見了,疑惑不已。趙範仗著親戚,湊上來問了一句。趙溫停住腳步,打量了他兩眼。

“小子,我問你,如果天子巡幸益州,你願意嗎?”

趙範一愣。“叔祖,天子要巡幸益州?”

“你不用想那麽多,就你願不願意吧。”

趙範撓了撓頭。“如果能讓我做官,我就願意,如果不讓我做官,我就無所謂了。”

“如果不讓你做官,還要增加賦稅呢?”

這次趙範沒有猶豫,脫口而出。“那我不願意。現在稅已經很重了,還加稅?”一看趙溫臉色不對,他又連忙說道:“叔祖,你是做官的,不用交賦銳,不知道普通人家難熬。一年辛苦,最後剩不下幾個錢,如果再加稅,可能連溫飽都不能保證。你想想,以前皇帝有天下,除了益州還有中原,手腳大慣了,現在只剩下益州,所有的開支都由益州供給,那得加多少稅?不知道多少人家要傾家蕩產呢……”

趙範叫苦不叠,王安也跟著幫腔,他比趙範還要緊張。趙範不管怎麽說,畢竟是趙家子弟,又跟著趙溫這麽多年,將來做官的希望比較大,他則不同,他是趙溫的外親,將來就算能做官也僅限於他一人,而且不會是什麽大官,家裏的其他人還是要交稅的。如果天子去益州,加稅幾乎是必然的事,而且不會少。

見趙範和王安叫苦,趙溫心裏也在打鼓。天子巡幸益州,能從中得利的畢竟只是少數人,要負擔皇室開支的卻是絕大多數人,如果因為他的一個建議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這個罪孽可就大了,不知道要被多少人戳脊梁骨。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這難道就是忠心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