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 虛情假義(第2/2頁)

他和劉和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有合作的可能,但他和公孫瓚卻沒什麽合作的可能。別看他們是同門,別看他們都和孫策有聯絡,但他們之間卻有芥蒂,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聯盟。如果劉和走了,公孫瓚不僅不需要他的幫助,還有可能把他當成對手。

劉備不動聲色的看了一眼簡雍。簡雍會意,笑道:“朝廷用心良苦,只怕劉和不肯答應吧?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況且劉使君恩信昭著,幽州人至今追思,若不是張使君以大局為重,恐怕早就起兵相鬥了。就算劉和肯回長安,恐怕也要殺了公孫將軍再走。”

種劭心知肚明,卻佯作不知。“是嗎?公孫將軍威鎮北疆,白馬義從天下聞名,劉和雖然善戰,只怕未必是公孫將軍的對手吧?且朝廷有詔書,他這麽做殊為不智,甚至有可能連累幽州啊。”

簡雍也覺得以劉和的實力不足以擊敗公孫瓚,即使加上劉虞的故吏也不行。鮮於輔那些人雖說人多勢眾,但是論用兵能力顯然和公孫瓚差得太遠,若非如此,劉虞也不會被公孫瓚殺得大敗。他隨即想到了袁譚。“劉和本人實力不足,但是他和袁譚聯手,足以擊敗公孫將軍。”

種劭眉頭緊皺。“這麽說,劉和與公孫瓚一旦交兵,袁譚卻成了受益者?”

劉備也覺得不妥。幽州人內訌,卻被冀州人占了便宜,這算怎麽回事?他曾經是袁譚下屬,後來又投降了孫策,如今再被袁譚擊敗,那臉面可就丟光了。袁譚也不可能重用他,他剛剛有點起色的事業恐怕又要受挫,這漁陽的屯田也全便宜了袁譚。

“張使君總不會坐視他們爭鬥吧?”

種劭推說不知,愁眉苦臉,起身便要告辭,要趕回去和張則答應。劉備連忙攔住,拉著簡雍到一旁商量。想來想去,這件事對他都弊大於利,不管公孫瓚和劉和誰勝誰敗,只要袁譚牽涉其中,對他都沒好處,維持現狀對他最有利。

簡雍反復權衡了一番。“府君,朝廷要召劉和入京,劉和反正要離開的。他離開之後,幽州只剩下府君與公孫伯珪,形勢依然對你不利,也許讓劉和殺了公孫伯珪反而更好。”

劉備摸著光溜溜的下巴,眼珠轉來轉去,卻沒吭聲,只是眼神有些變化。

簡雍接著說道:“袁譚雖然有兵,但冀州精銳大部分都折在官渡,他領的都是新兵,未必敢和公孫將軍面對面。除非劉和與公孫瓚久戰不下,兩敗俱傷,他才有可能趁虛而入。如果劉和能智取,不用大動幹戈,那袁譚就沒有可趁之機了。劉和報了仇,離開幽州,公孫瓚死了,張使君能依賴的就只有府君,到時候府君以同門之誼接管公孫瓚的部屬,即使與袁譚面對面也有一戰之力,再現當初擊退麹義的戰績,讓那些人看看府君的實力,以塞悠悠眾口。”

劉備目光閃爍,心跳有些加快。

簡雍接著分析。張則肯定也不希望幽州被袁譚占據,當然,他也不希望劉備獨大,他應該會傾向於接管劉和的實力,做一個真正的幽州刺史,而不是活在劉虞的陰影之下。因此,他很可能會配合劉和,誘殺公孫瓚。在這時候,他會需要劉備的協助,至少不會希望劉備與公孫瓚結盟。

這可能就是種劭的來意。種劭從薊縣而來,肯定和張則商量過,張則是個非常精明的人,不可能估計不到嚴重的後果。種劭到這兒來不是為了敘舊,而是為了結盟。

“憲和,我該怎麽辦?一邊是昔日同門,有兄弟之義,一邊是朝廷,是君臣之義,如何取舍?”

簡雍微微一笑。“府君無須取舍,公孫伯珪自負,他不會向府君求助,既然如此,府君大可作壁上觀,準備好祭品就是。”

劉備一聲長嘆,眼圈就紅了,眼淚隨即湧了出來,他一邊抹著淚,一邊說道:“我雖不殺伯珪,伯珪卻因我而死,我心何忍,雖說是為了朝廷,畢竟有負兄弟之義。唉,我只恨自己嘴笨,無法說服伯珪。憲和,我心中難受,怕是會失禮,你和種申甫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