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2章 安內為先(第2/2頁)

“多謝將軍信任,我就當仁不讓了。”張纮轉身對郭嘉說道:“到時候還要請軍謀處通曉經濟民生的賢士多多襄助。”

郭嘉哈哈一笑。“先生有命,焉敢不從。不過,我現在最關心的還是先生所說的天命。”

張纮也笑了。“奉孝莫急,其實我現在說的就是天命,只是還沒點題而已。”

“哈哈,是我心急了。”

張纮收起笑容。“將軍推崇孟子,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百姓之福,但百姓愚昧,若剛剛溫飽,又要增賦稅或征發從軍,有生死之憂,凍餓之虞,他們何以體會將軍的良苦用心?輕則牢騷滿腹,重則舉家遷離。必待數年之後,生活安定,家有余糧,子女讀書識字,然後方知將軍仁德。”

“所以先生建議以安民為重,不宜急於拓邊?”

“將軍所言正是。常言道:三年耕而有一年余,九年耕而有三年儲。南陽推行新政四年,方能支援將軍決戰於官渡。如今將軍大獲全勝,數年積儲也消耗殆近,正當休養生息,不宜輕開邊釁。五州之地,天下之半,將軍若能據之數年,兵精糧足,進可全取天下,退亦能觀天下之變,又何必急在一時?萬一受挫,人心浮動,反而不美。將軍推崇的那位亞歷山大遠征萬裏,看似功業赫赫,可是一朝身故,萬裏江山分崩離析,難道這是將軍願意看到的結果嗎?將軍,欲速則不達,可不慎哉。”

孫策看著郭嘉,笑而不語。張纮終於挑明了心意,他就是反對郭嘉冒進。

郭嘉似笑非笑。“先生所言,的確是老成之策,可是君子見機而作,一味持重,也有可能失去戰機。”

張纮頓了一下,用手指輕輕叩了一下案幾。“我反對出征,卻不等於坐守。除了征戰,將軍還有很多事可做。百發百中固然神勇,但持滿不發,不戰而屈人之兵,未嘗不善。”

“比如?”

“名義。將軍還缺一個名義,名不正則言不順,將軍以鎮北將軍統領五州不合常理,難以服眾,可若是朝廷予以確認,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孫策明白了張纮的意思。他現在的身份是鎮北將軍領會稽太守,這個職務肯定是不能統領五州的。麾下的文武也好,百姓也罷,只把他當作臨時負責的官員,不會認為是他的臣民,現在接受他的管理,一是被他的武力所震懾,一是被利益所誘。一旦他在戰場上受挫,利益又不能讓他們滿意——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沒有人會滿足的,蔡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五州隨時可能分崩離析。屆時分領各州的大將不是被當地豪強裹脅著自立,就是被當地豪強擠走甚至殺害,更有可能,他們也想過一把逐鹿天下的癮。既然出身寒門的武夫孫策可以,別人為什麽不可以?

張纮舉亞歷山大為例,堪稱精準。亞歷山大死後,他麾下的大將就割據自立了。如果有了朝廷確認,那情況不一樣了。一是他可以名正言順的控制五州,二是他和麾下諸將確立了君臣關系,有利於內部團結,以後再有人想自立,多少會有些顧忌。

當然,他以後想自立也麻煩。

“朝廷能夠同意嗎?”

“對朝廷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辦法。”張纮說道:“朝廷與將軍相安無事,才有可能立穩腳跟,重整旗鼓。天子雄心勃勃,敢為天下先,效仿子嬰,閉關自守,承認將軍割據一方的可能性不小。”

郭嘉反問道:“那以後呢,就這麽對峙著?”

“雖說現在不敢斷言,但統一乃是大勢所趨。將軍這麽想,天子更會這麽想,否則他如何面對天下人,如何面對列代先帝?朝廷所據之地大多貧瘠,冀州被袁譚占據,只有益州能供應朝廷,以一州之地供應半個天下,益州也支撐不了太久,是以天子一定會行險,會急於求成,以求改變這個對他不利的局面。既然是行險,就難免會出意外。”

張纮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郭嘉。郭嘉咧了咧嘴,笑得有些勉強。張纮又轉向孫策,一字一句地說道:“如果天子出了意外,將軍可不戰而勝。如果天子居然冒險成功,和將軍對峙疆場,也不過是上蒼送給將軍的機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