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1章 張纮進諫(第2/2頁)

張纮、郭嘉坐在對面,默不作聲地看著孫策。名單是郭嘉送來的,張纮看過了,臉上沒什麽表情,心裏怎麽想的,誰也猜不透。

“果然是墻頭草,隨風倒啊。”孫策輕叩案幾,冷笑一聲:“這些人現在是不是去龐家了?士元有得忙了。奉孝,從軍謀處調幾個人去幫忙,別把士元累壞了,耽誤了洞房。”

“不僅是龐家,還有洄湖。”郭嘉輕揮羽扇。“那些人眼尖得很,楊儀一露面,他們就能嗅出味道。將軍明天去洄湖,會看到很多似曾相識的面孔。”

“那些人認不認識不重要。查查這裏面有沒有朝廷或者益州的人,如果僅僅是襄陽本地人,掀不起什麽風浪,可若是有人推波助瀾,我們就不能不防了。先生,你在明,掌控大局,奉孝在暗,掌控細節,和朝廷鬥一場。”

“喏。”張纮躬身應諾。

“荀彧那邊有什麽消息?”孫策笑道:“他與你有賭約,現在落了下風,應該不會安份守己吧?先生,人逼急了可是什麽都幹得出來,你千萬別把荀彧當成拘泥之輩。”

張纮笑了,深有同感的點點頭。他坐鎮南陽,對關中的情況一直很關注,荀彧這幾年的所作所為,他都看在眼裏,對荀彧的轉變,他甚至比孫策還有感觸。別的不說,荀彧會迎娶弘農王妃就讓他非常驚訝。

“將軍放心,我必全力以赴。不過,我現在就有一個不僅拘泥,而且近乎迂腐的建議,如梗在喉,不敢不言,還望將軍與奉孝三思。”

孫策詫異地看著張纮,又看了一眼郭嘉。聽張纮這意思,似乎想對益州方略有些意見。至於他是針對益州方略本身,還是針對郭嘉想擴大細作規模,就不太好說了。當著郭嘉的面,卻沒有其他人在場,應該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郭嘉也很驚訝,但他隨即反應過來,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子綱先生,不妨直言。”

“奉孝,我想問你,對將軍而言,當務之急是什麽?是益州嗎?”

郭嘉眨眨眼睛。“以先生之見呢?”

“是天命。”

孫策心中一動。“天命?”

張纮鄭重地點點頭。“沒錯,是天命。我知道,將軍不信天命,將軍更願意相信民意。不過民意和天命一樣捉摸不定,有時候甚至比天命難以捉摸。天命玄遠,尚有三統五行可以揣摩。民意有何可據?屯田之民是民,世家豪強難道就不是民?”

郭嘉笑了,剛準備說話,孫策搖了搖頭,示意他不要急著辯解,先聽聽張纮的意見再說。他相信張纮的品德,他不是那種收了襄陽世家好處,要為襄陽世家說好話的人。

張纮再拜,接著說道:“將軍興工商,減賦銳,建講武、木學、本草諸堂為民求利,於亂世之中建一方樂土,推行教育以開民智,移風易俗,此乃將軍之仁心,無上之功德。關中、河南百姓繈負而至,如百川之歸大海。如果能持之以恒,不出一世,天下太平,必是千秋功業。”

“但一世功業尚且不易,更何況是千秋功業。移風易俗絕不是一蹴可就的事,襄陽是將軍初戰之地,蔡家是將軍初興之商,如今都遇到了問題,他處又豈能例外?蔡家利欲薰心,襄陽世家見利忘義,將軍殺了他們就能解決問題嗎?”

郭嘉忍不住問道:“這和天命有什麽關系?”

“當然有關系。因為他們依附將軍並非出於天命,而是為了利,將軍以利誘之,他們以利附之。利之於人,豈有足時?譬如蔡家,數年間產業數倍,他們為何還不滿足?貪心不足,巴蛇吞象。今日將軍可以奪走蔡家產業,扶持龐家、楊家,龐家、楊家就一定能吸取教訓,恪守道義嗎?將軍要召杜畿來清查襄陽世家,固然是為長治久安,均衡發展,可是其他人會相信嗎?他們會不會以為將軍是無力還債,掠奪民財。既然連蔡家都可以這麽做,其他人又豈能心安?”

郭嘉臉色微變,有些氣短。“謠言止於智者。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沒錯,謠言止於智者,可是天下有多少智者?這的確是欲加之罪,可是有人信。將軍高瞻遠矚,為萬民求福祉,為天下求太平,可是他不信,你能奈何?就算你寫再多文章,人手一紙,他就能信嗎?如果此時發生戰事,將軍再向他們借貸,他們還肯借嗎?如果不肯借,將軍是殺人劫財,坐實他們的猜忌,還是放棄既有州郡,退守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