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湧動(第4/5頁)

但牽扯到如何定性此番對韃靼之戰,還有文官集團內部出現紛爭,謝遷又覺得人手不夠用,本來他沒打算增加內閣大學士的人數,現在卻琢磨開了,到底提拔誰進內閣比較合適。

離開文淵閣後,謝遷還在思索這個問題。

“可惜之厚這小子不能入閣,若他聽話些,接受我管束,一切都好說,但他那倔脾氣,唉……現如今東宮講官那批人還有誰能入閣?當初太子之師,如今已成了天子之師,介夫已算年輕有為,比他還要年輕的,除了之厚外怕只有靳充遂一人。”

謝遷想到的最合適的人選是靳貴,這個曾被他看好,但因為年輕一直沒拔擢到內閣的人。

說是年輕,但其實靳貴已經四十五歲了,在大明屬於“少壯派”,很多時候難以被委以重任。

因為朱厚照年輕氣盛,在其主導下,朝中官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以至於謝遷這樣的老派大臣會不自覺地阻止這種趨勢蔓延,自然想提拔那些老臣,但他最想舉薦入閣的王華已徹底失勢,知道跟朱厚照無法爭取上位的機會,最後只能找個年輕一些的,避免引起皇帝反感。

如此一來,靳貴也就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但始終充遂跟之厚關系不錯,若是讓他入閣,很多事可能會被之厚牽制,將來若我致仕歸田,這內閣到底誰能跟之厚制衡?當初東宮那批人,跟之厚關系都不錯,別看這小子平時沒結交多少人,唯獨在翰林院中朋友不少,只有介夫才……”

謝遷最後不由搖頭,心中滿是無奈,“現在內閣人手少是事實,必須得找人填充進來幹活……至於將來誰主持內閣事務,等日後再說吧。”

……

……

永壽宮內,張太後高坐鳳椅上,謝遷在下訴說著之前在西北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

甚至謝遷將沈溪率兵跟韃靼人交戰的過程詳細解說,想為沈溪爭取張太後的信任,緩和對沈溪的擔憂防備之心。

聽到沈溪平定草原,撤兵返回張家口,這場蕩氣回腸的大戰依然縈繞在人的腦海。

張太後嘆道:“沈卿家真不容易,幾乎是絕處逢生,幸好沒出大的偏差,不然哀家不知如何對得起他對大明的忠誠。”

謝遷聽到這話,多少松了口氣,這說明自己費了半天唇舌還是起到效果了。

謝遷沒法直接說,讓張太後將楊廷和、張鶴齡調回來,只能旁敲側擊,就看張太後是否能領悟,但他也覺得為難,哪怕張太後真意識到可能誤會了沈溪,也不太可能將人調回,兵馬已經派出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張太後求的是萬無一失。

謝遷道:“之厚這孩子,做事是有些魯莽,對草原用兵前老臣便勸過他,不要盲目自信,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因此還觸怒陛下被發配延綏。最終陛下禦駕親征,之厚也一意孤行領兵出塞,深入草原不毛之地,在絕境中他帶領人馬打出大明的威風,經此一戰,草原怕是幾十年內都無法對我北方邊陲形成威脅。”

張太後點頭道:“還是謝閣老有本事,沈卿家到底是謝閣老慧眼識珠,從翰林院那麽多英才中選拔並培養出來的,可喜可賀!”

謝遷搖頭道:“老臣不敢當太後謬贊。之厚以己未年狀元入朝,本就深得陛下信任,能有今天的造詣,完靠先皇欣賞和提拔,老臣從未曾在先皇面前舉薦過他,實在是先皇有識人之明,以其為東宮講官,如此才在朝中立足。”

此時謝遷可不會承認沈溪是自己舉薦和提拔起來的。

他這個閣臣身份和地位再高,到底也只是皇帝的屬下,一個官員的晉升是皇帝選拔和器重的結果,若謝遷說誰是他提拔的,不等於告訴皇室他結黨營私?

而且現在正是沈溪跟文官集團矛盾重重的時候,沈溪功高蓋主,謝遷本身已跟沈溪產生嫌隙,又怎會在太後面前承認這個不聽使喚的小子是自己親手提拔?

張太後淡淡一笑,並未勉強非要謝遷承認什麽,當下道:“自從先皇仙去後,多虧謝閣老在朝中為我們孤兒寡母撐起半邊天,如今北方平定,朝廷亟待平穩過渡,也需要謝閣老站出來主持大局。”

“此乃老臣的責任。”

謝遷恭敬行禮,“老臣想請示太後娘娘,關於居庸關滯留的隨同陛下出征兵馬,是否該調回,並做出妥善安置?”

張太後問道:“不知謝閣老有何建議?”

謝遷為難地道:“本來是之厚去最好,不過他如今在陛下面前聽用,若派他去的話……”

“那就讓沈卿家去吧。”

張太後絲毫也沒有遲疑,吩咐道,“陛下要回朝,過了紫荊關,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讓沈卿家去居庸關……他不是兵部尚書嗎?這件事本不就應該由兵部尚書來負責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