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競賽

在陜西到底發生了什麽,沒有人會在意。

畢竟,那裏現在還是戰區,況且那裏剛剛收復,發生一些亂子,總在人們料想的範圍內,當然這也和興乾朝廢除了“言官”有著直接的聯系。

盡管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廢除了丞相,加強了皇帝的集權,但深知權力集中於一人之害的朱元璋,不但在地方上設立布政使,按察使分屬民政和刑名。設立了一整套從地方到中央的權力制約機制,而在大明朝的歷史上,時時刻刻掣肘皇權,這就是“言官”制度,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卻作繭自縛的地步。

言官又稱“諫官”“諫臣”,以向皇帝“風聞言事”“直言規勸”為主要工作內容,職業就是反映問題,說對了有賞,說錯了也沒關系,不必承擔“妄議”責任。

可到了明朝,言官才算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明朝言官,不僅職業化,還越來越規模化。其成員主要由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品級不大,權力不小,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市井傳聞,大到皇帝小到草民,看不慣就上朝奏報。言官只負責上書,對與錯由皇帝自己判斷,錯了也不用負責任。

到了明朝中葉,言官的耿直勇敢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甚至不惜一死以獲直名。皇帝的廷杖,算計,威逼,利誘對許多言官失去了威懾力,言官逐漸成為約束皇權的一股強大力量。

言官成為一大害,始於黨爭。始於言官的“風聞奏事”,始於其為博名不惜“捏造歪曲”。而究其原因是其不需要為自己的說的話負責,而正是這種不負責任,讓言官可以毫無顧忌的“捏造歪曲”,甚至用歪曲是非的方式激怒皇帝,換取廷杖,進而謀圖個人名揚天下。畢竟,在大明,言官挨了廷杖,那可就能換來的直名,可是名揚天下的好事。最終,言官成了一害,言官參與黨爭,將嚴肅的政治生活演化成一場場鬧劇,甚至要為甲申天變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這也是朱明忠廢除“言官”的原因,當然廢除的並不是他們上書言事的權力,而是廢除了“風聞奏事”的權力,過去他們不需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但是現在他們卻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

大明是個講究法律的國家,世事不過於法,誹謗……是要流放的!

所以,只負責上書而不問後果,甚至以此打擊政敵的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們,第一次開始為自己的話負責,比如興乾元年,有給事中彈劾錢磊事清時曾助紂為虐殺數百忠良,不足以為閣輔。在廷議時,朱大皇帝只問了一句。

“證據呢?”

給事中丁克已一句“此事世人皆知何需證據,陛下若欲得其證,自可派人查勘”,如果換成崇禎朝,估計又是一場動蕩,而朱大皇帝淡淡的說了一句。

“既無證據,既是汙告,錢愛卿,有人無證誹謗,你是否追究他的責任?”

而本就是師爺出身的錢閣輔豈不明白,一下朝就往中都檢法院提訴,

這完全不是按套路出牌的打法,讓大明官場無不是看傻了眼,而檢法院審理後確定了丁克已“誹謗罪名成立,流五千裏”,換句話來說,一下子就把他流到了天涯海角,終生不可能再回大明。

結果一出,所有人都驚呆了,就是負責最高檢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卿在詢問皇帝時,朱大皇帝也只是還半閉著眼睛說道。

“大明自有法度在。”

一句自有法度在,就是告訴全天下,大明是有法律的,一個個不要覺得你們亂說話,就沒有辦法治你。

從始至終,皇帝沒有插手,更沒有廷杖。

丁克已更沒有以直名而名揚天下,只是以倒黴蛋的名聲名揚天下,兩年前客死在南天門。

從此之後,言官“風聞奏事”就成了一個擺設。但凡是人都愛惜性命,過去之所以不惜性命是因為他們有所依仗,有所追求和理想,而現在,殘酷的現實告訴他們,所有的輝煌不過都是過去的幻影,現在的大明不是過去的大明。

是新明!

也正因如此,發生在陜西的事情,壓根就沒有任何一個給事中去上書直言,言道著什麽擾民害民,言道地方酷吏苦民,誰都知道,幾百萬人的遷移,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身就會出事許多不和諧的聲音。

況且……那些人是李賊的鄉人。

一句話,天下士紳皆苦於李賊!

自然的,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陜西就被有意無事的忽視了。甚至於還有一些人覺得這樣做是對的,至少要讓那些人知道一些教訓。

當然在官方的口中,移民事宜是順利的,移民是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更是為了百姓著想。

每丁最少授田五十畝,連續耕種十年後,官田歸私,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