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潛入(第2/2頁)

其實,這種解釋恰到好處的解釋了儒學中的軟肋——諸多自相矛盾言論,因此找到了平衡。當然,也為大明的殖民擴張找到了理由,當然,與西洋諸國不同,大明的擴張並不是為了殖民,而是為了教化,是為是讓落後的、愚昧的土著能夠在大明的教化下走向文明,並最終融入到諸夏,成為諸夏的一部分。就像春秋時的東夷、南蠻、山戎等等,他們最終都在諸夏的教化中,成為了華夏的一員。

“可不正是如此,春秋以後,戰國時代雖然征伐不已,七強之間幾乎已無復華夏蠻夷的區別。最後,秦統一天下,雖有擴張,但卻停止分封,後人只知分封的弊端,只言分封導致春秋無義戰,可卻不聞,若無分封,便無今日華夏,而為避先人諱,卻又不敢言國人野人的區別……”

朝著遠方看了一眼,王時坤突然開口說道。

“其實,我周國也算是諸夏一員,我等於天竺,也是為教化蠻夷,今日周國上下娶納阿薩姆等土人女子為妻妾,令其為我生育,受我教化,恰如同當年諸夏先人教化蠻夷一般。未曾想,兩千年後,我華夏又行以此策,而陰差陽錯間,你我亦置身其中卻不自知。”

感嘆之余,王時坤突然說道。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聖人尚是如此,只可惜,當年聖人為避先人諱,卻不願深究,其實,這納野人女為妾,與野人女野合,可不正是教化之本,教化既是教育,教其禮義廉恥只是其一,而育,令其生兒育女,如此方才不失‘撫夷’之本啊。”

說出了這一番話後,感嘆良多的王時坤並不知道,自己的這番話會在兒子的心中掀起什麽樣的風波,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教育”正是華夏擴張所需要的,也正是在這種“教育”之中,東夷、南蠻、山戎以及西狄消失了,只剩下一個華夏。

這麽感嘆之後,王時坤走到了船艙外,他看著海參崴的港口,然後對身邊的兒子說道。

“你看,這裏曾只是一片蠻荒,生女真生活於山林之中,一旦其崛起便會為患我漢人,而今日生女真卻只能於林場之中,為我明人伐木,受我華夏教化,恰如同春秋時的東夷、南蠻、山戎以及西狄,周王將諸夏封於夷地,或許諸王或是為夷殺,為蠻害,國都為戎破,百姓為狄殺,但最終,他們還是屈服於諸夏的武力之下,就像去年南洋秦、周兩國助桂國攘夷,是役馬打藍國除,百萬子民皆淪為奴婢,如此,他們又豈能為患華夏?”

“諸夏為圖以生存,絕不會坐視任何蠻夷坐大,春秋時,諸夏雖時時蠻夷侵害,可最終仍能令其盡歸於夏,自秦一統之後,對匈奴轉以守勢,如此,反倒導致北方蠻胡做大,五胡、蒙古、滿清之所以能為患中國,其初時不過只是小部落,數十年討伐後,才有了南下侵擾的力量,若是秦漢一統之後能分諸侯於北地,於南洋,這些胡蠻自然沒有機會坐大,如此一來,中原既可避免為胡蠻所擾,即便是是中原王朝更叠,或者他日諸夏再行統一‘天下定於一’之後,新朝仍然可以繼續華夏以外再次分封諸夏,今日,大明可以分封宗室於南洋,他日亦可分封宗室於……”

突然,王必成的話聲一頓,他看著父親似乎明白了父親為什麽說出先前的那句話。

“你看到了……”

兒子的停頓,讓王時坤那張滿是肥肉的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你看,周王既便是現在打下了德裏,打下了整個天竺,恐怕不足二十年,待到明朝皇帝的子嗣長大的時候,他們必定會領三衛萬余軍戶封往天竺各地,到時候,周國於天竺,也不過只是諸皇子的口中之食罷了,大明盛世所滋之丁,也就有了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