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南天門

1665年2月22日,荷蘭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英荷戰爭於是爆發了

其實,無論是哪兒一方宣戰並不重要。因為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戰爭,早就已經打響了。

第一次英荷戰爭戰敗後,荷蘭對於《航海條例》如芒在背,臥薪嘗膽一直尋求著重奪制海權的時機。德·奈特海軍上將在老將特羅普陣亡之後繼任成為荷蘭海軍統帥,他勵精圖治,改組海軍。並重整了海軍的戰略思想:即認識到單憑護航商船是無法擊敗英國的。只有改變這種被動戰略,拋開商船,以海軍主力尋求與英國艦隊決戰的機會,奪取制海權,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荷蘭加緊建造大型戰艦。至1664年,海軍已擁有103艘大型戰艦,火炮4869門,官兵21631人。然而此時的英國海軍實力已今非昔比了: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時期對內鎮壓反對勢力,對外遠征愛爾蘭、蘇格蘭,並與西班牙進行戰爭,使得國家背負200萬鎊的債務。至1660年,由於政界和軍界的腐敗,欠外債高達100萬鎊。全年海軍撥款僅及海軍預算的2/3,造成船只破舊失修,兵士匱薪,士氣低落,海軍戰鬥力被嚴重削弱。

也正因如此,從1664年,一支英國海軍遠征隊占領了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開始。英國的挑釁使得荷蘭覓到了復仇的良機。

宣戰,是必然之事。

只是,沒有人想到,遠在地球另一端大明帝國,卻冷冷地注視著數萬裏之外的這場戰爭——盡管直到今天,直到興乾三年,還沒有一艘明國船只駛往歐洲,但並不妨礙,大明用異樣的眼光觀察著歐洲,注視著世界。

也正是從興乾元年開始,大明真正第一次放眼世界!

盡管正月的大明絕大多數地區都是冰天雪地,但是在南洋,依然是一副夏日模樣,天氣悶熱難當。在南天門,這座大明最南方的城市外,港灣中停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自從五年前,大明水師途徑此時,於土人手中租借這座荒涼的島嶼之後,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這座曾經荒涼的島嶼,就成為了大明在南洋最重要的據點,甚至還成為南洋最在的城市。

這是一座擁有十萬人口的城市,貿易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此時的南天門,正在一點點的取代廣州的地位,並且作為大明在南洋統治的中心,向南洋宣示著大明的威嚴。

不過,真正宣示威嚴的不是大明的教化,不是南天門城中的“聖廟”,而是泊停於港灣之中的艦隊,那一艘艘戰艦,向往來於此地的各國商人展示著大明的武力,至少向人們展示著大明的海上武力。

作為海軍將領,身為西洋艦隊提督的潘學忠並沒有坐在他的旗艦上,現在他的旗艦正在船塢中保養,而他端坐在西洋艦隊衙門的書房中正埋頭批閱著各地送來的文書。

身為艦隊提督的潘學忠,並不僅僅需要管理艦隊,在南洋許多港口據點的主官是海軍軍官,所以,作為的艦隊提督,他還需要負責這些地區的民政,至少需要過問一些事情,好不容易忙完了手頭的活,

舒了口氣的他擱下了手中的毛筆。正當他要伸懶腰之時,門外響起了一陣拘謹的敲門聲。於是他趕緊整了整儀容,輕咳一聲後,向門外點頭道。

“進來吧。”

書房的大門嘎吱一聲被推開了。進來的是一個身著青色官袍的年青官員。他垂首做了個揖,將手中帶來的公文恭敬地遞給對面的潘學忠道。

“潘總督,在下是鴻臚寺主客李龍,此次奉命隨同艦隊出訪歐洲。”

“李主客辛苦了。此次遠航歐洲,實是我中國恒古未有之事,李主客如此年青就能得陛下恩為正使,實在是英雄出少年啊。”

潘學忠接過公文,滿意的誇贊道。

派遣艦隊出使歐洲!

這是陛下在年前的決定,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時機已經成熟,在過去的兩年間,經過長時間的航行,大明海軍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遠航經驗,商船隊同樣也是如此。

往歐洲去!

開辟航線!

盡管對於歐洲人來說,往來亞洲已經再正常不過,但對於大明來說,這還是第一次,為了確保一切順利。在遠航的問題上,陛下顯得極為謹慎,一直在等待著時機成熟的時刻。

“提督說笑了,這遠航歐洲,於許多人看來,蹈海數萬裏,估且不說是九死一生,但此去歐洲,往返需要數年,離國數萬裏,又豈是尋常人願意去?”

李龍依舊微微垂頭,他並沒有隱瞞為陛下欽點為正使的原因——因為沒有人願意去,盡管按照陛下的意思,鴻臚寺培養了一批“外交官”,但那些“外交官”更願意去朝鮮、廣南,這樣的番邦,而不是去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