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裁與屯

“裁撤的話,那麽裁撤兵員又如何安排?”

大王的反問讓劉燦略覺詫異,聯系到大王之前提及的遼東,劉燦便低聲問道。

“大王莫非是仿高皇帝之法,於遼東設立軍屯?”

所謂軍屯,就是軍屯是“寓兵於農”的政策。就令軍隊於其駐地周圍開墾田地,平時種地,戰時為兵,朝廷調撥耕牛、農具和種子,初期土地不征收稅糧。營屯在前,衛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經有屯田了。所以,凡衛所附近,有官田必有軍屯。

盡管軍屯在最初取得非常好的功效,而且高皇帝也曾言稱“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可是到後來軍屯的敗壞同樣也是有目共睹的。

“軍屯,軍屯早已糜爛不堪,雖初時可見成效,但最終仍躲不過糜爛敗壞的局面,估且不說其它,就是軍屯之中軍官吞並土地或者軍士因家貧或其它緣故盜賣,如此一來,這屯子粒自然無法征收,這征收也就越來越少,當然,還有就是軍屯之中,軍士代代分家導致家中田地日少,生活陷入困境,軍戶逃離之事,更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其實,這軍屯敗壞,軍戶糜爛,從一開始實施軍屯制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朱明忠並沒有去解釋軍屯為何敗壞,軍戶為何糜爛,畢竟,這早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聽見大王並不是準備推行軍屯,原本準備用過去軍屯敗壞的種種原因加以勸說的劉燦倒是有些詫異的反問道。

“那大王既然不準備推行軍屯,那又是何義?”

“裁軍!”

又一次,吐出這麽兩個字,然後朱明忠認真的說道。

“軍非裁不可,但是這裁軍必須要謹慎從事,萬一要是裁出一個李自成怎麽辦?”

裁出一個李自成!

這或許正是明末最大的一個拐點,崇禎三年,為了節約開支,朝廷開始整頓各地的驛站,裁掉驛卒數萬,效果果然明顯,一年就給朝廷省下了68萬兩的白銀。可是問題也隨之來了,被裁的驛卒們,本來一份好好的“鐵飯碗”就這樣沒了,沒有了謀生的工作,自然也就鋌而走險了。

“劉懋表面是看來是給朝廷省銀子,可實際上愚蠢至極,他這一裁,只使得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後加入了造反大軍。估且不說祖宗設立驛站原本就是為了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肓挑背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不敢為非,單就是說裁員本身吧,朝廷裁的太過倉促,根本就是張口就裁,對驛卒不加安置。如此,驛卒自然心懷不滿,他們又豈能不反……”

嘲諷著劉懋的愚蠢,朱明忠便搖頭長嘆,崇禎或許可以稱得上“勤”,但是做為“熱血少年”總是容易被人忽悠。

“那劉懋也落得好下場,因自秦,晉、中州來者,言所擒之賊,多系驛遞夫役,其肩有痕,易於分辨,所以建議裁撤驛站的劉懋是在百官唾罵聲中辭官返鄉,不久憂郁死。棺木運至山東,家人竟然雇不到一人輦負,以致寄存旅舍,經年不得歸葬鄉裏,當真可謂是現世報。”

聽劉燦提到劉懋最後的下場,朱明忠只是長嘆道。

“且不說他是不是現世報,若是說教訓,最大的教訓是什麽?就是國家不靖時,千萬不能大動幹戈,裁驛卒都能裁出一個李闖,若是裁軍呢?”

反問中,朱明忠指著面前的土地說道。

“裁軍自然要更加謹慎,畢竟,這軍伍皆是經過訓練、精通行伍之事,若是隨意裁撤,其自然會與國為敵,若是安置妥當,其可為國家助力,而這遼東……不,東北,就是安置退役軍人的最好去處!非但是東北,就是河套等地,亦也是如此。”

說完,朱明忠雙腿一夾馬腹,原本被勒停的馬繼續前行,在朝著河堤上走去的時候,他又繼續說道。

“目前全國有兵近百萬,這裁撤60萬,並不是直接令其退伍,而是將其派駐東北、西北等邊地,然後再分配其土地,給其牛馬、令其屯墾,這時候他們的身份就是在鄉軍人,朝廷不負其軍餉,同樣,其土地亦享受優免,戰時,朝廷可直接就地征召……”

其實朱明忠說的這個安置和後世的建設兵團有些類似,但又有所不同,是他在總結了明代的軍屯和後世的建設兵團的利弊之後,制定的一個“移民實邊”辦法。

“優免?”

對於優免,劉燦自然不陌生,作為四品文官的他,本身也享有免糧8石,丁8人的優免,不過按《優免則例》,享受優免的並不僅僅局限於士紳,還有皇親、勛臣,還有鰥寡孤獨者、還有軍戶、匠戶以及灶戶、鹽戶、養馬戶的優免,也都有各自的優免限額。

“正是優免,免其徭、免其賦!”

來到河堤上,在柳樹下朱明忠看著那流淌的河水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