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忠烈祠

永歷十五年,八月初一,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同樣也是白天最長的一天。這一天的清晨,一輛馬車在數名騎手的護送下悄然駛出了清河老城,沿著官道一路向西北方向駛去。

到了下午近傍晚的時候,馬車便來到了宿遷,不過這馬車並沒有駛入宿遷城,而是直接去了位於城外的“忠烈祠”。

宿遷忠烈祠是為了祭奠在宿遷之戰中陣亡的將士而修建的,最初,這裏是戰後的墓地,埋葬了兩萬余名於此陣亡的忠義軍將士,也就是在他們下葬的那一天,看著那連綿的、一個挨一個的墳塋,朱明忠作出了一個決定,在這裏修建一座忠烈祠,以祭奠陣亡的將士。

忠烈祠的用地建在宿遷縣劃出的萬畝田地上,地上的所有村落、民墳一率遷出,當然是強制性的,隨後便開始於此大興土木,從台灣運來的檜木、海州的漢白玉以及本地燒制的磚塊,在數千名工匠的努力,經過兩年的緊張施工,一座規模宏大的忠烈祠與宿遷建成,並於今年清明正式投入使用。

馬車停於忠烈祠的牌坊前,盡管距離主祠尚有兩裏之遠,但任何人等都需於此下車,接下來的路只能步行,這石質的步道兩側,新種的松柏不過只有人高,盡管相隔兩裏,置身於牌坊處,往忠烈祠的主殿看去的時候,仍然會為其規模宏大而震撼。

“即便是數百年後,人們想來也會為之而驚嘆吧!”

注視著那築於坐落於三層大台之上的忠烈祠,朱明忠暗自想到,他的心底甚至略顯有些得意。

因為這忠烈祠的設計者並不是其它人,正是他本人,讀大學的時候,他曾經為唐代的含元殿而驚嘆,多次仔細研究過它的復原圖紙,甚至還有曾用軟件制作過含元殿的模型,而在設計忠烈祠的時候,對於他們給出式樣,朱明忠總覺得有些太過“小家子氣”,最終他選擇了含元殿作為範本。

忠烈祠的主體與含元殿相同,其前方左右分峙二閣,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整個忠烈祠成“凹”字形,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可以說從其建成之後,但凡曾目睹忠烈祠的人,都曾為其壯觀而驚嘆,而更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升”、“如在霄漢”。

別說是古人,即便見慣了都市高樓大廈的朱明忠,也曾不止一次忠烈祠的壯觀而驚嘆不已。

“成仁,這忠烈祠,曾有人說你逾制了!”

在往忠烈祠走去的路上,朱大鹹的語氣中帶著些玩笑的味道。

“逾制?逾誰的制?”

朱明忠反問道。

“是逾那家的制了?天高地厚,沒在歷代英靈高,皇大官大大不過忠烈,既然大不過英烈,又逾的那門子制?”

有時候,這個時代的一些人,總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事幹,即便是清河這邊沒有言官,大明的朝廷不在這裏,也不妨礙一些所謂的士林精英在那裏談論朝政,從忠烈祠修建的那天起,就有人說三道四,尤其是看到其主殿規模居然如此宏大,遠超過太和殿等皇家宮殿的時候,一時間逾制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如果不是有那些將士拼命保衛我大明,他們這會一個個都還剃著辮子,將來子孫後代都做滿人的奴才,為滿人歌功頌德,什麽是逾制?這才是逾制!為國捐軀的將士,別說是給他們一個忠烈祠,就是舉國遍修忠烈祠,也是理所當然!”

如此肯定著,朱明忠的目光投向忠烈祠,用頗有些激動的口氣說道。

“等到將來天下太平的時候,孤就會向皇上建議,每年四祭一次都不能少,每年大祭之時,即便是皇帝不親自來,太子也必須要過來,不但要敬香,而且還要下跪,他們當得起!”

這一聲當得起之後,朱明忠的視線透過那人高的松柏,語氣沉重的說道。

“你看看,看看這些墓碑,23700余人啊,當初宿遷這一仗,死了這麽多人,誰記得他們?擱在史書上那些人會怎麽記?永歷十四年,朱明忠領兵七萬與宿遷大戰達素,殲敵近十萬,如此數筆,既已經交待此事,這兩萬多弟兄的姓名,有誰人記得?他們可都是有名有姓、有家有口活生生的大活人啊,可現在呢?”

看著那一塊塊白色大理石做成的墓碑,朱明忠想到了那墓碑下方埋葬著的屍體,他想到了當年於鹽場招募鹽丁時,那一個個試圖用性命脫籍的鹽丁,他的心底不由的一陣刺痛。

這些人為國家、民族獻出了生命,可是他們又得到了什麽樣的回報呢?

在史書上吝嗇於只言片語去描述他們,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只有將帥的用兵如神,從來沒有兵卒如何如何。誰又曾記得那些小人物?小人物是悲哀的,可正是這千千萬萬個小人物支撐起了這個民族,支撐起了這個民族從遠古一直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