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洛陽

似火的驕陽下,往日頗為熱鬧的洛陽城這會卻是死氣沉沉的。長街兩旁的鋪子無不是關著門,只有一些米行還開著門,可生意依然很是冷清。這街上壓根就見不到什麽路人,偶爾只有幾只野狗當街竄過。

八天前官府突然貼出告示,從此洛陽城門便緊閉了。外面的人不能進來,裏頭的人也不能出去。見過世面的洛陽百姓立馬就知道將要發生什麽事。果然兩天後就傳出了城外發現明軍的消息,又過了三日,明軍的大隊人馬就已然兵臨城下了。

對經歷過“大場面”的洛陽百姓來說兵臨城下的事他們早就習慣了。當年,這城中那些百姓,在破城的一刻也曾歡迎過“不納糧、不擾民”的闖王的到來,看著那深居王府的福王是如何被砍下腦袋,可隨後“與民無擾”的闖軍卻裹脅了城中的丁壯,最後活著逃回來的不過只有萬余人。

不久崇禎皇帝殉國,再往後打著“替爾報君父之仇”大旗的清軍便來到了洛陽城。再往兵,留發不留頭的新朝暴虐,著實讓這洛陽的百姓,見識到了什麽是蠻夷,那幾年,不知死了多少百姓,那城頭上更是吊滿了不願剃發的士民腦袋。大抵,這也就是亂世之中的百姓的命運吧。

賊也好、清也罷,於刀子面前,百姓不過只是任人魚肉的綿羊。

然而眼下的圍城對於洛陽百姓而言,卻也有著別樣的意義。畢竟城外的大批人馬是大明的官軍。他們是從南邊北伐收復洛陽的。為此洛陽百姓心中自然是激動萬分。

頗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味道,與此同時各種流言,在人們的主動傳播下於這洛陽城中流傳開來。有的說這次湖廣總兵李子淵統領三十萬大軍將洛陽團團圍住,有的說這只是左路明軍,右路還有淮王的五十萬大軍正在北伐。更有人信誓旦旦的說著,李總兵是奉淮王之命北伐。至於什麽淮王與延平之間的私怨,則成為了他們的“計”,不過只為了迷惑清虜而憶。

諸如此類流言於城中流傳時,洛陽城的氣氛就越發詭異起來,一邊是流言蜚語的傳播,另一邊是城內守城綠營兵的人心惶惶。畢竟,這一萬對三十萬,即便是不識字,也知道一個打三十個會是什麽打法。

而處於風暴中心的新上任的洛陽總兵魏勝遠,無疑最為矛盾。明軍的北伐只讓洛陽城的大小官吏頓時亂了陣腳,不知多少官吏在剛一得知消息時,就棄印而逃,還有一部分人打著獻城的心思。

因為洛陽周圍原本已經沒有匪患,所以這洛陽城中並沒有多少駐軍,而魏勝遠也是臨時被差遣為總兵,才急急增援洛陽城,可他麾下算來也不過是一萬余人,即便是加上那兩千八旗,比起城外浩浩蕩蕩的如狼似虎的幾十萬明軍來,這丁點人馬甚至連給他們塞牙縫的資格都不夠。

現在唯一能指往也就是洛陽城的城墻了,可這城墻也曾被闖賊給攻克過。想到當年闖賊是如何取了洛陽,魏勝遠的臉色自然變得越來越難看起來。

一旁的洛陽縣知縣武攀龍道瞧見一旁的魏勝遠那越發難看的臉色,不由的在心裏盤算起是否要說出那些話來,武攀龍現在心裏可以說是滿腹的後悔,作為山西交城縣人的他,原本他未曾想過自己能考中進士,可那幾年江南士子不赴滿清的科興,從而輕松於順治三年的進士,翌年任洛陽縣知縣,從那時起一任便是十幾年如一日,每每考核皆是為下,對此他倒也是無絲毫怨言,原本他只是想著食這份俸祿,與民無擾即可。然而老天爺卻不虧待大明,原本看似已經沒有希望的大明朝,從打前年延平北伐起到現在又回過氣來了。

原本前年因為江南明軍對江南籍清虜偽官的清算,他也曾想過棄印逃回家中,可是最終還是有些不舍,加之他是山西人,那江南的明軍還怎麽不著他,所以也就一於留於任上,尋思著他在任上總好過一個魚肉百姓的惡吏為害一方吧。

在明軍北伐之後,這邊剛一得知明軍進犯洛陽,洛陽知府可沒與城共存亡心思,而是直接棄印逃回了陜西家鄉,至於,武攀龍自己,原本他也是想逃的,可還不等他下定決心,這邊城門也就給封上了。

眼見著被困於城中,那邊明軍不但奪了江南,而且還大舉反攻大有收復中原,瞧著這架勢,武攀龍道可是不相信什麽“朱賊、鄭賊內訌”,這甚至可能是他們故布迷陣,用來迷惑朝中諸人,想到自己困於城中,隨時都有可能被“當成偽官”砍了腦袋,武攀龍又怎麽可能不急。

現在怎麽辦?

想逃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從城上放根繩下去,這城外可是圍著幾十萬的明軍,估計這次是插翅難飛了。至於洛陽城是否能守得住,在他看來,根本就沒有什麽懸念——一萬打幾十萬,鬼才相信能頂得住。